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為什麼「3分鐘簡報」比長篇大論難準備?專家:多數人恐陷「1假象」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11.20 10:00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本來以為很簡單的事情,實際執行卻困難重重;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觀念,事實卻跟你想的不同,一切都是「順流效應」惹的禍!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系約翰.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 Professor)於《思考101》一書中,透過淺近易懂的文字,揭示最常困住我們的「思維錯誤」,並提供重新檢視的思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順流效應

設有450個座位的李文森禮堂(Levinson Auditorium),是耶魯大學最大的講堂,每星期一和星期三中午11點35分到12點50分之間,是我大學部「思考」課程上課的時間,幾乎座無虛席。今天的主題「過度自信」分外有趣,因為我打算邀幾個學生到台前跟著K-pop(韓國流行音樂)影片跳舞。

課程從「優於平均效應」(above-average effect)的討論開始。有項研究請100萬名高中生評估自己的領導力,其中有70%認為自己的技能高於平均,60%認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位於前10%。參與一項教學能力調查的大學教授,有三分之二把自己評在前25%。

在提出這些對於自我的評估過於寬厚的例子後,我問學生一個問題:「你覺得有百分之幾的美國人,自認是優於平均的駕駛?」學生喊出當天目前最高的數字,80或85%之類的,還一邊呵呵竊笑,因為他們覺得太誇張了。結果他們還是猜得太低:正確答案是93%。




要真正教會學生「思考的偏誤」,光敘述研究成果是不夠的;我試著讓他們親自體驗,以免他們淪為「相信別人可能會有某種認知偏誤,我們自己卻免疫」的這種「不是我」偏誤的獵物。例如,可能有學生因為不時覺得沒安全感,而認為自己不會過度自信;也有學生認為自己平常對考試成績的猜測八九不離十,所以自我評估領導力、人際關係或開車技術時也能同樣實際。而「舞蹈」的教學,就在這時派上用場。

我給同學看了BTS〈Boy With Luv〉一段6秒鐘的短片——這首歌的MV在YouTube獲得超過14億次點閱。我刻意選了一個舞蹈技巧沒那麼高超的段落。放完短片後,我跟學生說:老師提供獎賞,你只要順利跳完這一段舞,就可獲得獎勵。我們又看了10遍。甚至還看了特別製作來教觀眾怎麼跳這首歌的慢動作版。

然後我徵求自願者。10個勇敢的學生走到講堂前面尋求「爆紅」的機會,其他學生則大聲為他們歡呼。我相信有幾百個學生認為自己會跳這些舞步。看了那麼多次短片,就連我都覺得自己辦得到–—畢竟才6秒嘛,能有多難?

觀眾要自願者面對他們,不看螢幕。歌曲開始播放,自願者胡亂擺動手臂,亂跳亂踢,跟影片裡完全不一樣。有人創造出全新的舞步,也有些人3秒後就放棄了,大家都歇斯底里地大笑。

當遇到我們的心智可以輕易處理的事物時,會引發過度自信。流暢效應(fluency effect)可能以好幾種方式悄悄爬進我們的心靈。



習得技能的假象

上述與BTS有關的示範教學,是仿照一項「流暢假象」的研究設計而成。流暢的假象會在我們學習新技能時出現。在那項研究中,參與者觀看6秒鐘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跳月球漫步的短片,他向後滑行,雙腳彷彿沒有離開地面。這種舞步看來並不複雜,而且他做得輕鬆自如,看似不假思索。

有些參與者看了1遍,有些人看了20遍。然後他們被要求自我評估:能把月球漫步跳得多好?看過20遍的人顯然比只看過1遍的人更有信心。既然看了那麼多遍,他們相信自己已經記下每一個小動作,可輕鬆在腦袋裡重現。

但當關鍵時刻來臨,參與者親自上場跳月球漫步時,這兩組人的表現卻沒什麼差別。就算看過麥可傑克森表演20遍,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你不會比只看過一遍的人更擅長月球漫步。

人們常產生這種幻覺:見到某人不費吹灰之力地做某件難事,自己一定也沒問題。我們曾在腦海中重播過幾次惠妮休士頓的「And A-I-A-I-O-A-I-A-I-A will always love you」,認為要飆那樣的高音沒那麼難?或是在YouTube看到別人做了舒芙蕾,你也想做做看?或是看了「使用前」、「使用後」的照片,決定改用某種新飲食法?

當我們看到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例如一塊鬆軟的舒芙蕾或一個身材勻稱的人,我們便會犯下這個錯誤:相信造就那個成果的過程,一定也是順暢、平穩、簡單。

當你讀到一本容易理解的書,你8成會覺得寫那本書一定也不難;要是你沒有溜過花式滑冰,看到某位選手在嘗試兩周半跳(double axel)時摔倒,你可能會納悶,其他人都能毫不費力地完成,他/她為什麼會失敗呢?我們很容易忘記一本書需要修訂幾次,或選手要練習多久才能表演兩周半跳。桃莉.巴頓(Dolly Parton)有句名言:「雖然看起來這麼廉價,可是要花很多錢呢。」

TED談話也是我們可能受「流暢假象」欺騙的絕佳例子。TED談話一般為時18分鐘,也就是只有6到8頁的腳本。因為演說者一定是該領域的專家,你可能認為準備這麼簡短的談話一定是小菜一碟,有些演講人搞不好還會即興發揮。

但依據TED方針,演說者應投入數星期乃至數個月的時間準備。會有演說教練為TED式談話提供更明確的準則:你說話的每1分鐘,至少要花1個鐘頭排練。換句話說,你需要排練60遍。光是排練就要花上20幾個鐘頭,不包括你思索那6到8頁的腳本涵蓋了哪些東西,以及更重要地,該省略哪些東西——所必要投入,從數小時、數日到數星期不等的時間。

簡短的報告其實比長篇大論更難準備,因為你沒有時間思考下一個句子,或仔細醞釀完美的轉折。我曾問過一個在知名顧問公司工作的學生,是否覺得耶魯大學有幫他做好從事那份工作的準備。他說希望自己當初有在學校學到,如何在3分鐘內說服客戶某件事,那是最難成功的一種提報,因為字字重要,但當你做得對,看起來就很輕鬆寫意。



知識的假象

「流暢的假象」不限於唱歌、跳舞或演說等技術。在知識範疇中,你也可以見到第二型:一旦我們了解「新的發現」是如何產生,我們就會更容易信以為真。

以布膠帶為例。我們幾乎什麼東西都會貼上布膠帶,從補運動鞋的破洞,到緊急在褲腳上做出摺邊。研究顯示布膠帶還可以除疣,有時效果甚至比標準的液態氮療法更好。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當你聽到解釋:疣是病毒引起,只要剝奪空氣和陽光,就可以殺死病毒。拿布膠帶貼住疣,就可以隔絕空氣和陽光。一得到根本過程的解釋,布膠帶的療效聽來就可信多了。

我早期的有些研究就在探討這種現象:也就是,當人們可以想像「根本機制」時,會比較願意推衍「因果關係」。就算實際資料相同,如果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衍生出結果的順暢過程,就會更願意跳到因果和結論上去。除非根本機制有瑕疵,這原本沒什麼問題。但一旦誤信自己了解某個順暢的過程,我們就可能做出有瑕疵的因果推論。

讓我舉個具體的例子,進行這系列研究時,我碰巧看到《宇宙時鐘:從占星學到現代科學》(The Cosmic Clocks: From Astrology to a Modern Science)這本書,這本書是1960年代由自命「新占星家」的米歇爾.高克林(Michel Gauquelin)所撰寫的。

書一開始先提出一堆數據(雖然其中有些值得懷疑,但為了方便闡明,讓我們假設全都是真的)。例如,高克林指出在火星擢升到天頂後(先別管這是何意)出生的人,長大後較可能成為頂尖醫師、科學家或運動員。他有數百個乃至數千個數據點,並使用複雜的統計來導出他的結論。然而,懷疑的人卻不在少數,就連他也對自己的發現百思不解而尋求解釋。

他摒棄較不科學的假設,例如:「星球會在寶寶出生時以某種方式賦予某些天分」,改為提供看似流暢的解釋。他寫道,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性格、特徵和智力是天生的,也就是說,這些特質在我們出生前就存在於我們體內了。胎兒在準備出生時會傳送化學訊號,促進分娩。而有特定人格特質的胎兒發出準備分娩的信號,是在回應由外星事件決定的微妙重力。經由這種精心闡述的解釋,就連心存懷疑的人也可能混淆,回應可能從「不可能」變成「這樣啊」。

知識的假象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某些陰謀論歷久不衰。李.哈維.奧斯華(Lee Harvey Oswald)之所以暗殺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是因為他是CIA(中央情報局)探員的論點乍聽也許牽強,但若補充額外的解釋,比如CIA特別關注這位總統處理共產主義的方式——好像就比較可信了。

就像據匿名者Q(QAnon)的說法:川普總統一直暗中對抗藏身幕後的「深層政府」,這是一個由邪惡戀童癖和食人者組成的陰謀集團,這個組織正是源頭:「Q」的高階安全許可讓他得以一睹深層政府的內部運作。當然,以上都不是事實,但Q藉由不斷噴灑組織黑話所營造的知識假象,已取信不少人。

(本文摘自/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