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連珮妤/新竹報導】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與臺北榮總在治療視神經病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成功將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分化為「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like cells),這個類細胞有助於用來尋找治療青光眼等視神經病變的藥物。
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是眼睛能看見物體的關鍵細胞之1,然而,在青光眼和其他視神經病變中,這類細胞病變和死亡,會導致不可逆的視覺功能損失。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透過ATOH7、BRN3B和SOX4這3個跟視神經成長發育有關的重要基因,找到了在2周內成功實現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方法,這個「類」細胞具有跟正常細胞一樣的自發性與受刺激誘導的神經活動,同時也表現出和正常細胞一樣的生化特性。
為了驗證分化出來的「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應用潛力,研究團隊將常見用於治療結核病,卻可能導致視神經病變副作用的藥物「乙胺丁醇」,拿來與「類」細胞進行測試。結果正如預期,這藥物會導致「類」視神經節細胞的死亡,進一步研究其毒性作用後,發現乙胺丁醇還會引起細胞內的自噬異常,導致活性氧化物質(ROS)過度堆積,傷害分化出來的「類」視神經細胞,最終導致細胞凋亡。
像青光眼一樣的視神經病變治療選擇有限,患者往往無法挽回已經損失的視覺功能,而參與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翁雨蕙表示,我們成功發展出1種能有效能分化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模型,它具有視神經細胞所需具備的功能與特徵,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發病機制,更方便尋找治療視神經病變的方法。
同時,也可以用這個「類」細胞來測試藥物副作用,不僅對病患而言更為安全,對於改進藥物不良副作用也是更簡便快速的方法。翁雨蕙說,這項突破得來不易,「類」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能為視覺相關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是榮陽交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除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以及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陳是瑋、柳湘琪外,也包含臺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王安國、鄭惠禎等成員。研究成果已發表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核稿編輯: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急凍!寒流來襲如何保暖? 國健署提8大要領1次看
▸科學中藥粉結塊還能吃? 中醫師教你這樣保存不怕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