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東邊的西魯凱》繪本新書發表,見證族人移居發展史

中央社/ 2023.11.15 14:4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15 14:44:32)11月14日晚間於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由曦麗古工坊、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走讀發表會‧《東邊的西魯凱》魯凱排灣族語雙語繪本新書發表會」,現場聚集關心此書發表的族人與各界夥伴60餘人,也難能聚集了平時分散各地的西魯凱社群,其中好幾位是70、80歲的魯凱族長輩,嘉蘭村不分排灣、魯凱的村民也熱切到場支持。當天以魯凱語及排灣語來主持及敘事的現場,實現在地發聲的美好主體性。不少與會者深深被現場氛圍激勵,未來希望也能發展出家鄉的故事繪本。

《東邊的西魯凱》這本繪本的背景源於屏東霧台鄉魯凱族人的東遷史。戰後開放性資本的進入以及國家山林土地政策的關係,使得原住民在山上的謀生條件日漸嚴峻。當時大批原住民被迫離鄉從事勞動工作,舉凡工地建設、林班、遠洋漁工都看得到原住民的身影。當時不少霧台鄉族人也移居各地發展。東遷的歷史雖然不過五、六十年,然而現在已在臺東成長來到第五、六代的小孩子甚至年紀更大一點的青年,幾乎不知道過去第一代長輩的奮鬥史與出生地,因而希望透過製作繪本,讓臺東的西魯凱後裔也能認識這一段東遷記憶的歷史。

介達國小退休教師Sasare Palribulungu陳叁祥老師的父親,便是當年其中一位從好茶部落翻山越嶺來到金峰鄉的族人。陳老師長年來在排灣族領域學習,雙語擅長精通古謠,同時非常在意魯凱語的傳承,家族秉持父親遺志重建東臺灣難得一見的石板家屋。為了讓小孩子知道這段歷史,過去這四年來經由曦麗古工坊的田野調查與故事採集,與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臺東縣立大王國民中學魯凱語班合作,透過回歸採集地的部落,從田野整理、內容發想、討論繪製、文字錄音到出版發表,將老人家在乎的生命經驗與群體發展的歷程,以繪本留下文本紀錄,從中也可以看到整個族群乃至原住民整體面對環境劇變下的調適與適應。

民國四○到六○年代,是屏東霧台魯凱族人開始大量移居各地的年代,範圍包括屏東三地門鄉三地村與青葉村、瑪家鄉三和村美園、滿洲鄉;高雄六龜鄉荖濃;臺東卑南鄉東興村以及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這三村,其中金峰鄉是霧台鄉各部落最多魯凱族人移居發展的落腳地,來自霧台、佳暮、阿禮、好茶舊部落原鄉。

這是因為當時山林資源被政府掌控,加上好幾年乾旱、作物無法生長,而族人也面臨孩子念完小學必須離開父母親到山下就學、要繳學費就必須賺取貨幣,為了兼顧孩子的未來同時一家人又要能繼續生活在一起,就必須尋求新的出路。當時青壯年族人在採藤過程中來到了金峰鄉一帶,發現此地農作物碩大、適宜生產而覺得是個好地方,為了下一代的未來東移發展。魯凱族人在周邊排灣族人協助與接納下,例如提供地方耕種、協助定居,而逐漸在此安身立命,並建立起特殊的移住及族群交流經驗,形成東邊的西魯凱社群,而不同於一般人所熟知的東魯凱。

這段故事透過《東邊的西魯凱》繪本的成形,企圖涵蓋金峰鄉正興、嘉蘭、歷坵三村魯凱族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同時也希望讓大家知道,這些地方同時有著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的村落是多麼獨特美麗。這本繪本於內頁以魯凱語、排灣語雙語並列,文末亦有閩南、客家、華語的文字,並錄製五個語言的音檔。就臺灣多族群及多語言的背景來說,這本繪本的出現,不僅記錄了一個從西魯凱各部落打散東遷後又重新集合起來的社群共同體,同時也是全臺第一本原住民族語繪本同時收錄客家語及閩南語,具有多重的重要意義。特別感謝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讓這份在乎成為可以分享的實體,希望這本繪本,能夠成為眾人認識移居東部西魯凱人的起點之一。

編輯團隊鄭易旻表示,當初並非無來由將閩客語放進書中,而是魯凱族在遷移過程中本身就會遇見不同群體,下山過程第一個遇到的是排灣族,接著到水門、內埔轉運站時,遇見最多的就是客家人;一路遷徙過來,包括附近太麻里一帶也有閩客語群體,大家日常在採買、互動、拍照都在生活圈的街上,因此繪本也希望將地方周邊連動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都含納進來。他表示:「地方連動、人就會連動。希望不同族群都可以互相來認識,漢人可以聽原住民語,原住民的孩子也可以去聽聽看沒聽過的語言,互相去知道彼此語言的美麗。」而在文學表現上,這本書的序言採用耆老將自己遷移的生命故事如同融入傳說故事般講述的形式,非常值得一讀。

新書發表會當天,繪者莊詠婷與主編林慧珍分享無數修改的過程,在諸多考證、親自前往舊部落之下完成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才完成了讓老人家一看到圖畫就能辨識出自己老家的模樣、是兒時生活的記憶。大王國中魯凱語班的學生以母語朗讀繪本,也提到這本多語繪本讓他們可以學習各種語言,並且從這本繪本講到很多自己沒有聽過的故事,更了解以前長輩如何搬移過來的歷程。耆老則娓娓道來各部落各家族的移住故事,Lavakaw drakedrake拉娃告‧拉歌拉格提起國小四年級那時,如何從佳暮部落跟著家人東遷的記憶,包括現在的嘉蘭村新富社區整地的過程,魯凱族人如何在此處落腳。來自阿禮部落的Malracemace呂國雄提及他民國52年來到此地,當時黃藤需求極高而能靠採藤揹藤吃飯。好茶部落Ringucu陳添祥表示當時乾旱導致舊好茶部落的生活變得很困難,因而感謝遷居過來時嘉蘭村傳統領袖跟鄰居的幫助。來自神山部落的Valrialane歐幸治則感謝當年親戚婚入金峰鄉,讓他因為有機會拜訪親戚認識當地,後來也成了這裡的一分子。

發表會之後,緊接著是11月22日下午於大王國中辦理教師研習「走讀Café‧東邊的西魯凱─文化與歷史工作坊」。透過講述繪本創作與田野採集的歷程、西魯凱東遷史與移住生命故事分享,深入了解移住後族人的認同與文化適應狀況,更進一步探討移住後的文化與語言傳承課題。亦呼應當代原住民在移動過程中所面臨到認同與文化傳承議題,提升對當代原住民處境與議題的理解,有助於強化南迴線各級學校教師職能,也希望促進有心民眾更認識臺東的西魯凱社群。而陳叁祥老師曾經服務過的介達國小學童,也將以Sinapayan正興兒童古謠傳唱團隊的身分,前來共襄盛舉演唱魯凱、排灣歌謠組曲,祝賀出版美事。 大王國中學生以族語配合書中故事場景朗讀。

族人與友人皆到場見證分享繪本出版的喜悅。

嘉蘭村族人到場支持此一盛事。

編輯團隊不分原漢單位共同促成繪本出版。

繪本得以出版讓陳叁祥老師非常高興並感謝各界參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