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論壇「邁向平等新世代」 為不平等處境找解方
【愛傳媒報導】慈濟基金會11、12日在台北新店靜思堂舉辦第八屆慈濟論壇,論壇以「邁向平等新世代」為題,展開為期兩天的專題演講與討論,邀請國外內知名學者、專家共同探討不平等現象背後的核心問題,提出建言尋找解決之道,兩天議程包括線上網路直播,逾萬人參與盛會。
這次的論壇,有來自台灣各領域及國際的50位學者、專家進行5場演說、6場專題研討會、4場慈濟主題論壇、5場青年論壇,總計發表35篇論文,都圍繞當前台灣與世界的不平等處境,針對勞動、所得分配、青年貧窮、糧食、永續農業、綠色能源與公正轉型、現行組織治理等議題進行分析,並尋找解方。
在開幕式中,慈濟靜思精舍德丰曼師父代表證嚴上人致詞,證嚴上人表示,眾生平等、萬物有靈,我們應透徹地了解人人平等並善待一切眾生、這是佛陀指引我們的方向,也是我們要前往精進的菩薩道。
此次論壇合辦單位之一的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則指出,即使在進行社會轉型,也要不忘平等原則,因為沒有平等,社會就不會和平。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致詞時特別強調,聯合國第10項永續指標「降低不平等」,正是本屆慈濟論題主軸。
11日首場專題演說,主講人是柏克萊大學企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所羅門.達爾文(Solomon Darwin),他指出,企業若想永續發展,知識必須分享,且要確保創造出的知識能持續進出流動、廣泛分享的制度和環境,如此,企業才有永續發展可能;也唯有如此,企業的成果才能與更多人分享,創造出平等的可能。
以色列國際人道組織全球執行長約坦.波利澤(Yotam Polizer)排除萬難,與論壇進行現場連線,他讓現場聽眾了解以巴戰火下,身為援助團隊所感到的痛楚。波利澤有一位不斷為以巴衝突爭取和平的朋友,也在這場衝突中遭綁架喪生;他透過網路讓與會者看到,戰火中倖存孩子所畫的畫:黑色火焰、紅色血跡、拿刀的恐怖分子等,波利澤指出,他們援助了60個國家,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國家境內也爆發這麼可怕的戰爭。
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則從人民所得稅的繳納、勞動環境中CEO與底層勞工所得的天差地遠,來檢視台灣社會不平等現況。她指出,根據勞動基金會統計,台灣月薪3萬6千元的人口超過了51%、而20歲到24歲者的平均工資不到3萬元、包括台灣到底是「真缺工」還是「缺奴工」等真切的社會處境,劉梅君都做了最中肯的分析。
針對普遍的青年貧窮問題,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則指出其背後的制度,她認為,青年貧窮根源於學歷通膨、非典雇用制度,高房貸困境背後,存在著政府不去處理現有的兩百多萬空屋,卻一再透過公共政策鼓勵都更,坐視房價居高不下,這些制度上的缺陷,都加深、惡化了青年的貧窮。
面對氣候危機、淨零碳排目標,生活態度和習慣必須改變,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指出,儘管蔬食可幫助大量減碳,但台灣人食肉總量高居世界前33名。且越富者,食肉量就越高,就暖化問題而言,這也是不平等問題之一。
針對如何建立平等社會?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鎮邦回溯慈濟基金會所做的努力,他指出,慈濟所做的不是激進的社會革命,它實踐了華人的傳統價值觀,當人富有了,就要有義務協助窮人,這是慈濟的教富濟貧;至於社會該做的事,若沒有人做,慈濟就做,做環保是如此、建立骨髓幹細胞中心也是如此,都是正義價值的實踐。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主任,分享慈濟對於無家者的關懷與扶助。文史處主任賴睿伶則就慈濟基金會如何在128個國家開展慈善活動,分析助緣所在,指出成功的關鍵因素。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FAS CAMLab特聘學者何日生,則以「圓形組織的平等與創新」發表專題演說,何日生指出,慈濟志工之所以能快速投入賑災,體現的就是一個以愛為信念核心、人人共責、人人都可是中心點的圓形組織運作模式。他進一步探討如何將圓形組織進一步擴大到政治、社會組織的運作,在治理層面上從強調善作出發,而非以防止惡而起點。圓形組織的善治理,很可能會是人類實踐平等、和平發展的一種有效可能。
12日的論壇閉幕典禮,開幕式受邀發表演說的所羅門.達爾文代表柏克萊大學企業創新中心與慈濟科技大學、慈濟慈善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進行課程合作,期盼知識創新分享能從教育扎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