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干政 金控頻踩公司治理紅線
【愛傳媒報導】根據2023台灣永續金融大調查,國內已經超過九成的金融業進行決策時會將ESG納入考量因素,不過在治理(governance)面向還是頻出差錯,尤其在「大股東干政」的項目下,考驗金控集團治理的智慧和金管單位的管理能力。
亞洲指標公司董事長黎榮章在臉書貼文指出,QuickseeK ESGdata觀察金控發生股東干政的聲量趨勢,發現近兩年來相同事件一再發生,去年3月新光金因前董事長吳東進干涉公司事務,成為第一個被金管會裁罰的金控,罰款300萬元、董事長許澎停職3個月;新壽董事長潘柏錚也被減薪3成、為期3個月,首先引起市場對金控股東干政的關注;同年8月再傳開發金股東干政,由於裁罰更重達2000萬元、連帶處分相關人士,這次帶來更多討論聲量。
金控股東干政連環爆
黎榮章指出,直到去年10月金管會正式公佈「防大股東干政條款」,在那之後的聲量稍稍平息一段時間,但隨著今年5年新光金經營權風波再起,股東干政的爭議再度被點燃,緊接著8月再接連傳出兩家金控股東干政,使討論來到高峰。
黎榮章指出,從治理面(governance)五大主題「供應商與採購」、「商業道德」、「商業模式與靈活性」、「經營績效」、「董事會職能」歸納,金控發生股東干政也代表在「商業道德」與「董事會職能」上的控管機制不夠嚴謹,不僅觸犯法規,董事的形象也受到打擊,而被金管會罰款也會影響到公司的「經營績效」。
黎榮章指出,台灣金融業家族色彩濃厚,公司經營與股東權責往往難以切割,裙帶關係不易撼動,若未能從根本改善公司治理,嚴格劃清股東界線,將影響金控的健全經營與穩定性,也不利於在金控在治理面的聲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