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閱資料,我發現《禮記·祭統》和《尚書·說範》中鄭玄的注解是“福者,備也”,意思是什麼都齊備;《釋名》中說“福,富也”;《廣雅》中說:“福,盈也。”其實,最早的“福”字為刻於甲骨之上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福”構型多樣,有“雙手舉酒祭天”的形象、有“巫師向祭壇獻酒”的形象等等,其造字的意義便在於“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酒在奴隸社會是貴重飲料,有酒即有福。
長大成人後,我到京城工作。在一個秋日,我來到老舍紀念館,進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上面有五種顏色,這個影壁上有一個“福”字,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書寫的,在他們還居住在這裏的時候,每年到春節的時候她都會新寫一個福字貼在上面,祈求一家人幸福健康。我們看這個“福”字的寫法也很有趣,不是常規福字的寫法,它的右邊很像一個“多”字,所以也是多福的意思。
說起這些年我見過的“福”字,不得不說我在北京恭王府花園秘雲洞內看見的“福”字碑,這個碑上的福字是康熙御筆,號稱“天下第一福源”。聽導遊說,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不料沉屙,太醫束手無策。百般無奈之時,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之說,意思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天父為自己“請福續壽”,遂決定為祖母請福,沐浴齋戒三日後,一氣呵成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孝莊太后自得到了這“福”字,百病全消,十五年後,以75歲高齡得以善終。民間俱稱這是康熙“請福續壽”帶來的福緣。事後康熙幾番重提御筆,卻再也寫不出其中的神韻,所以民間盛傳此福為“天賜鴻福”。據說位於乾隆時期,此碑神秘失蹤。196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下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員在王府後花園的秘雲洞內意外地發現了失蹤的福字碑。總理得知後欣然將其命名為“中華第一福”,又稱“天下第一福”。
聽完導遊的講解,我凝視著這個“福”字,發現這個“福”字被玻璃罩子保護起來了,因為每天來摸“福”的遊客眾多,再不做好保護,以後就見不到這個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福”字碑了。這個福字書寫不同於民間常用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民間稱之“長瘦福”,即長壽之福。此福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從書法角度看,將數個字合為一體卻流暢自然。禦“福”加璽後,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得以傳世的唯一一枚不可倒掛的“福”字。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它又被稱為“長壽福”和“天下第一福”。
2018年,我去了一趟福清,據當地同事介紹,“三福之地”福建、福州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和省會城市,福清更是被譽為“三福之地”。在福清,我感受到“福”文化無處不在、特徵突顯。
人生在世,苦樂無常。誰都逃離不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因此,對“福”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有一份穩定而舒適的工作就是有福,有人認為有錢就是有福,有人認為身體健康就是有福……
福,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吉祥的漢字,在過去是指“福氣”、“福運”,而現代人對福的理解“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我們都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但願我們都能遵從內心的理想和信念,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