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手抖、僵直不是正常老化!別忽略巴金森病的可能性,醫解析常見3徵兆來辨識

Heho健康網/陳韋彤 2023.11.08 23:17

隨著年紀增長,原先年輕的身體也許開始漸漸出現一些毛病,比如手腳顫抖、肌肉僵直、步態遲緩等狀況。千萬別輕易當作是正常老化現象,醫師提醒,如果排除用藥副作用或其他疾病的可能,便會安排多巴胺檢查來確定是否為巴金森病(又稱巴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

關於老人常見疾病,民眾普遍熟悉阿茲海默症,卻對巴金森病不太了解。事實上,兩者皆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解釋,差別在於前者影響認知功能,而罹患巴金森病則是行動功能出現異常,是種動作障礙疾病。

巴金森病 3 大典型症狀,別與衰老徵兆搞混

巴金森病源自於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江俊宜說明,初期會觀察到病人在靜止時會單側手腳顫抖,接著慢慢有走路遲緩、身體僵硬的狀況,以上 3 大症狀為巴金森病初期典型症狀,但卻常被誤以為是自然衰老現象;而到了中期則會影響平衡感,包括走路不穩、轉彎緩慢等。

江俊宜補充,巴金森病可能與其他影響運動系統的疾病搞混,比如中風主要也是以動作障礙的方式表現。但他形容,巴金森病就好似油門煞車系統的不穩定,導致病人在動作控制的精細度上不再準確。

由於巴金森病在中期以後會侵犯病人自律神經的功能,進而發生行動力下降、站起來頭暈等狀況,江俊宜觀察到,身體的變化正是影響病人心理,甚至合併憂鬱症的原因。另外,部分病人會有睡眠障礙,常見狀況是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時,出現拳打腳踢的行為。

如何確定罹患巴金森病?多巴胺掃描可確切診斷

不過有些長輩開始擔心,自己也有手抖、肢體僵硬等狀況,是不是就等於罹患巴金森病?江俊宜解答,腦部受傷、中風,或服用抑制多巴胺的抗精神病藥物、促進腸胃蠕動藥物等,都可能出現「類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症候群)」。意即出現類似於巴金森病的症狀,但並非就是罹患了巴金森病。

因此,江俊宜說明,臨床在診斷時,將排除以上原因,並安排病人進行多巴胺掃描。透過精準評估腦中多巴胺神經元的數量,作為鑑別診斷的重要依據,才不會將藥物或其他疾病導致的類似症狀,誤認為巴金森病。

確診巴金森病該怎麼辦?6 大原則有效控制疾病

原則 1:正確用藥

如果從多巴胺檢測來看,已確診為巴金森病,江俊宜指出,通常早期會使用口服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左多巴作為治療藥物,可達到控制症狀、延緩退化的效果。除此之外,記得讓病人維持一定生活機能,持續復健與社交可避免肌肉流失、骨質疏鬆或疾病退化加速等問題。

不過,不同年齡、不同病程進展的病人,治療安排也不太一樣。通常針對 70 歲以前發病的病人,因還有很長的治療旅程,會及早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來延長用藥蜜月時間,避免如左多巴一樣,長期服用後可能會有異動症(四肢不自覺亂動)、斷電(突然靜止無法行動)等副作用出現。

另外,江俊宜補充,巴金森病進展到晚期,病人可能會有吞嚥困難或使用鼻胃管情況,因此貼片劑型藥物對於這類病人也是種選擇。但病人藥物的使用與開立,一定要定期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有任何狀況才能知道是否要調整用藥物,因此就近就醫才能確保疾病受控制。

原則 2:預防感染

江俊宜指出,近年因新冠疫情,長輩可能長時間未進入醫療院所,再加上對疾病的恐懼。他發現後疫情時代,病患身體各項功能有加速退化的跡象。尤其每一次的感染,都造成身體發炎、血液循環變差,使得神經退化的速度更快。因此他提醒,慎防感染疾病也是避免巴金森病加重的關鍵之一。

原則 3:維持運動習慣

不管任何疾病,江俊宜建議長輩都要多參與社區活動,只要心情好、睡眠維持好,就能延緩失能、避免疾病加速變嚴重。同時應避免過度劇烈運動造成身體損傷,藉由充足、適量活動減少肌肉流失並保持心肺功能。

原則 4:定期失智症評估

江俊宜指出,巴金森病後期可能會合併失智症,若能定期評估長輩認知功能、用藥狀況,都有助於延緩失能。

原則 5:配戴智慧型裝置

睡眠與退化速度也息息相關,巴金森病的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現週期性腿部抽動症,部分年長者會出現睡眠障礙問題。因此鼓勵長輩配戴智慧型穿戴裝置偵測活動力、睡眠狀況,了解睡眠是否中斷、是否足夠深度睡眠或有無出現呼吸中止等問題,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江俊宜認為,客觀數據越是完整,越能幫助醫師判斷病人身體與如何用藥。

原則 6:子女陪病也需了解疾病

江俊宜觀察,許多長輩對於看病抱持較為消極的態度,原因可能在於不想造成子女困擾,因此生病或不適大多自行購買成藥或在家中附近診所簡單治療,但長輩對於自身狀況不見得清楚,容易導致就醫資訊不明。假如子女能多花時間陪病,帶父母前往醫院,在一旁輔助說明,更能讓醫師正確診斷與判斷有效治療方式。

最後,江俊宜提醒,無論是否罹患巴金森病,年長者至少每年都要進行健康檢查、抽血,了解身體機能狀況。而子女現在對疾病加強了解,則能避免未來自己也碰到類似疾病,卻不熟悉相關衛教觀念,只要多花一點時間,就能給父母與自己帶來雙重保障。

看更多巴金森病友經歷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陳韋彤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