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亞玲
頑石劇團在11月於台中、台北推出廣播名人崔小萍的故事-舞台劇《泅向自由之島-崔小萍的餐桌對話》。這齣戲依據了崔小萍歷經白色恐怖的經驗所寫的回憶錄《碎夢集》,真實反映60年代風聲鶴唳之下,政府剝奪人權的違法行為,留給當事人與其家屬,永遠無法彌補的創傷與遺憾。
至今台灣50、60年代無端捲入「白色恐怖」的洪流的人,幾乎被掩蓋遺忘,當年不僅讓眾多的人、事、物紛雜交錯,即便出獄也載浮載沉地顛沛一生。當時享譽廣播界、電影界、戲劇界的崔小萍女士(1922-2017),為什麼在人生事業、名望達到頂峰的一夕間,成為人人口耳相傳的「匪諜」?這不僅在當年是轟動海內外的重大新聞事件,直至今日,依然繪聲繪影,影響至鉅。本劇依據她的回憶錄,透過她擅長的戲劇媒介,以時空穿插、虛實交錯、主客敘事的手法,還原事件的本質與原貌。
編導在創作這個劇本時,在突如其來的靈感驅使下,聯想起’「食物」和「人」的關係,於是全劇有了別開生面的切入點。由於食物是能量的來源,因此當人被剝奪尊嚴、自由時,可能僅餘的存在感,就是「吃」,如果連食物都被限制或根本吃不到,那想必迎接死亡之日不遠。這最低限的存在需求,「食物」其實只是一個隱喻,人活者豈是為了「吃」苟活?但在專制威權的時代,你可能隨時被剝奪信仰 、自由 、尊嚴 、遷移 、創作、 表達、 愛 、工作、 等任何一種權利,
而徒留「軀殼」。
戲開始於餐桌,也結束於餐桌,四個不同身分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與不同的場所,與崔小萍展開一場對話。導演一直認為有關人權主題的舞台劇,一直無法脫離控訴、冤屈、創傷的悲劇型態,她希望能運用不同的形式,同樣引發觀眾對事件探索的興趣。因此,她讓演員跳躍在「現實自我」和「劇中角色」二端,打破沉浸式的投入,創造出「疏離劇場」的批判性與客觀性效果。換言之,觀眾不會被感傷的氣氛帶著走,而是保持理性與思考,讓歷史事件盡可能以最本然的面目呈現。
導演強調這齣戲除了要獻給主人翁崔小萍(1922-2017)女士,同時也要獻給高齡103歲的父親(1921-)。因為曾與崔小萍有過一面之緣,在剛成立劇團,製作,導演第一齣戲時,崔小萍給了某種預言般的鼓舞,讓她至今難忘。此外,她也從崔的回憶錄發現有一年的時光,崔小萍和父親同樣被關在軍法處監牢,即今景美人權園區,因此書中描述的人事物,都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當年,崔小萍白恐判刑14年,被關了近十年。父親被判了10年,被關了近八年。他們都在人生壯年,事業頂峰時,蒙受莫須有罪名,被剝奪自由、身分、事業、財產和天倫之樂。她以為,也許正是這樣冷酷無情的打壓和剝奪,讓生命揚起無比堅韌的力量,讓他們成為長壽的一族。
沒有選擇對立與仇恨,只尋求諒解與寬容,她相信他們是真正的勇者。
The post 【郎亞玲有情癡】斷裂的青春,消逝的身影-崔小萍的傳奇人生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