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政諺 台南報導 成大電機系教授李文熙利用鋁材料打造被動元件,帶領學生研發了四代不同應用的創新技術、成立三家新創公司,總募資高達7,000萬元,專利技轉超過2,000萬元。他致力於透過材料創新進行產業升級,使臺灣能夠自主供應先進材料;並與電子元件公司國巨合作,成立產學共研中心,每年產出十項以上專利技術;同時整合70家廠商,創立被動元件產業協會,鏈結國內外資源,推動臺灣成為被動元件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也因此獲得「國家產業創新獎」殊榮。 由經濟部主辦的「國家產業創新獎」,在今年5月15日舉行聯合頒獎典禮,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文熙教授長期致力研發被動元件,積極促成產學合作,成立「國巨—成大產學共研中心」,是臺灣被動元件產業鏈結國際的重要推手之一,此次榮獲「第八屆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肯定,也創下成大電機工程領域第一人。 回首來時路,學術界其實不是李文熙的最初選擇。退伍後,李文熙進入飛利浦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激發他對創新研發的興趣。飛利浦是全球大公司,由德國和荷蘭負責研發,臺灣則負責量產。在任職期間,李文熙參與研發計畫,嘗試用卑金屬取代貴金屬,成功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李文熙也得到主管支持,在工作之餘攻讀電子研究所博士,開啟「產學雙棲」生涯。 直到飛利浦被併購之後,李文熙決定轉入學術界任教,從產業界轉戰學術界。李文熙利用他在產業界的實戰經驗,將研究重點放在鋁材料上。在他的領導下,一支以鋁為核心的創新技術團隊,至今已發展出四代不同應用,並成功創立了三家新創公司,專利技術轉移價值已超過2,000萬元。 李文熙表示,他之所以選擇以鋁為核心材料,源自於他參與過飛利浦的研發計畫,那段經驗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此外,他對被動元件產業非常熟悉,深刻理解其關鍵需求。一旦實驗室的核心技術定位清晰,不同時代就會產生不同的產品。 為什麼以鋁為研究核心?李文熙說,在材料領域中,永遠是「物以稀為貴」,貴金屬之所以價格昂貴,是因為其稀缺性;相反地,卑金屬較容易取得,價格也相對便宜。如果能夠透過創新技術,讓卑金屬取代貴金屬,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更能永續利用地球的自然資源。 李文熙表示,鋁是地球上豐富的金屬之一,儘管不如貴金屬穩定,但價格相對便宜。他的團隊開發了一系列創新技術,讓鋁可以在不同的應用環境中取代其他材料。第一代技術將鋁應用於晶片電阻端的導電材料,取代了昂貴的銀。第二代技術則在軟板導線中使用鋁代替銅,同時實現了循環經濟效應。第三代技術專注於保護層,成功研發出能在空氣中燒結卑金屬與合金的技術。第四代技術則開發了積層固態超級鋁電容器,可應用於電動車。 李文熙表示,臺灣的電子產業雖然強大,但仍依賴日本、歐美和中國大陸等地的材料供應。他認為臺灣產業升級需要與學校合作,包括技術研發突破、良率提升、新產品研發和人才培訓等,即使在十個研究計畫中有九個失敗,但那成功計畫卻能帶來顛覆性創新。他舉例,世界知名大學如MIT和UCLA的研究計畫通常看得更遠,目標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後的產業發展。 李文熙認為,臺灣產業要升級,需要超越產業技術五年以上、成功率較低的前瞻長期研究計畫。大學研究室應該長期專注於核心技術的打造,以實現對產業界的衝擊和革命。他相信,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將來有一天卑金屬將全面取代貴金屬。 註:「卑金屬」是指較普通而不昂貴的金屬,例如:鐵、銅、鋁等,與金、銀、鉑、鈀等「貴金屬」為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