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京都隨筆(一)

優傳媒/ 2023.11.03 07:56

看著日本京都的楓紅美景,腦海中卻跳出美國女人類學者露絲・班乃迪克(Ruth Benedict)在《菊與刀》書中,對於日本民族性的描述,如同美麗的菊花與銳利的刀劍,如此矛盾,又如此淒美。

 

作者/林明美

 

疫情過後賞楓去也

10月底,趁世紀疫情漸緩,前往日本京都,主要是賞楓觀景,附帶體驗京都風土民情。這個時序距離賞楓熱季還有數周,大多數地區楓紅還差點火候。沒想到,卻在「南禪寺」意外發現,黑瓦白牆素雅的寺院牆頭,黃、翠綠、橘紅、鮮紅,彩色繽紛的早楓,優雅恬靜的盛開著。

 

那份雅致,美得令人屏息。

 

注意到這些楓葉的葉片特別小,繁密茂盛又姿態萬千。猛然驚覺,原來,日本楓紅的美景,並不只在色彩,其枝幹、葉片的姿態更撩人。

 

上網搜尋發現,日本常見楓葉品種不少,各有各的美麗。而這種葉片特別小,層次特別豐富的,可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雞爪槭」或「日本紅葉」品種。京都著名的永觀寺、清水寺、日本皇家喜愛的琉璃光院等,都是著名的賞楓處。

 

這些小巧可愛的楓葉,或是一色紅得火艷艷的,熱情奔放。或是豐富多彩,薄薄的葉片,陽光穿透其中,顯現多種顏色的交錯相疊,形成如庭園景致般的多層次美感,是日式庭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樹種之一。
 

這種小葉的日本楓和美加地區成片成林的大國楓樹型態大不相同。感動之餘,不由得讚嘆日本文化的優雅,甚至不只人文,連富士山、楓樹、櫻花,都能具備美學標準。

 

讚嘆之餘,突然,多年前讀過,美國女人類學者露絲・班乃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名書籍,《菊與刀》的內容,躍入腦海。

 

「菊」與「刀」的日本國民性格,矛盾又淒美

班乃迪克在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接受美國政府委託,以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進行系統性分析,出版《菊與刀》一書,提出以「菊」與「刀」作為代表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比喻。「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徵。正如三島由紀夫同意書中的看法:「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尊為至美而剛柔相濟。」。

 

《菊與刀》一書的研究成果,影響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接管政策,也開啟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熱潮。當然,伴隨而來的各種討論及爭議也不少。不過,雖然有許多批判,認為研究不夠嚴謹,與戰後社會發展有差異等等。但總而言之,班乃迪克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譬喻,得到多數學界的認同。

 

以個人來說,讚賞優雅美麗的日本紅葉,驚嘆日本禮儀美學的同時,對於曾經發生過的侵略戰爭,或使命必達的武士道精神,卻無法從這些優雅中尋找根源,感覺上兩者似乎無法共存,但卻真實存在。

 

或許,這就是「菊與刀」中所描述的矛盾性格吧!

 

自尊與自卑的中國國民性格,其實也很矛盾

日本是這樣,那麼,中國人的性格是不是也很矛盾呢?

 

到中國宣教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普(1845—1932),在中國生活五十餘年,通過觀察,生動地描述中國人的典型性格特點,出版《中國人的性格/親歷中國》一書。

 

書中描述中國人的性格,既保存文明古國的「自尊」,又隱含近代積貧積弱的「自卑」,而「自尊」與「自卑」,則是形成近代中國苦難的根源。書中從中國人好面子、勤勞刻苦、鄙夷外人、保守自大等分章節說明。相信中國人看了也會嘖嘖稱奇:「這個老美,怎麼那麼會觀察啊!」。

 

「自尊」與「自卑」,這種截然相反的特質,被老美用來形容中國人。看來性格矛盾的民族,並不只是日本,恐怕是多數民族,甚至是多數人的通病吧!

 

和服扮裝體驗,搶當日本人

著和服參觀,拍照留念的日本高校男同學們。

 

和服扮妝體驗活動十分受歡迎。景區到處可見和服出租店,全套裝扮,歡迎預約,現場報名也可以。

 

話題拉回京都之旅。幾年沒去日本,這次最大的發現是「扮裝體驗文化」盛行。

 

在各重點景區中,常可見到出租和服的商舖,提供著裝體驗。這種情形,就像日本著名的「唐吉軻德」雜貨連鎖店中,闢一大區專門販賣各種扮妝服飾一般,似乎是流行趨勢,遊客也很喜愛這種文化體驗活動。

 

景區人潮中,到處可見扮裝體驗的男女。這些腳踩木屐、穿著全套「和服」,邁著碎步,挽著小布包的日本女子,和雄赳赳氣昂昂的古代日本男子,其中有許多是操著閩南語的台灣人,還有歐洲人、美國人也愛扮裝。日本學生更愛,畢業旅行也集體扮裝,合影留念。

 

清水寺茶館中,等待點餐的女子。

 

以前走在京都最負盛名的「花見小路」時,只要看到穿和服的女性,就「藝妓、藝妓」的呼喊朋友觀看。現在才知道,到底哪些是真「藝妓」?哪些是觀光客?還是得仔細分辨才行。

 

後來呢?

 

南禪寺黃昏夕照美景。

 

忽然想起,有一次到越南惠安古鎮旅遊,參觀人潮中,見到幾位穿著傳統越南服的女子,一時驚艷,快步跟隨,沒想到她們尊口一開,洋腔洋調,我們才醒覺,啞然失笑。

 

顯然扮裝體驗,已是文化觀光中的重要一環了。

 

至於「菊」與「刀」,或是「自尊」與「自卑」的矛盾組合,民族的差異問題,還是留給政治家研究吧!小民們還是單純的賞楓賞景,期待世界和平吧!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