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深坑區,早年因為位於水、陸要道,而有大量的外地移民湧入,根據文獻記載,近3百年前就有廣東客籍人士,來到這裡開墾,比較近代的移民,則是集中在民國36年後,隨著煤礦開採,吸引了不少客家人二次移民,北上打拚開墾當佃農、礦工。 深坑農會志工 姜義田:「血壓藥記得吃,而且要吃(清)淡一點,蔬菜要多吃一點。」 一位接一位的幫忙大家量血壓,並親切叮嚀,今年已經85歲,在深坑農會擔任志工十幾年的姜義田,家族在爺爺那一輩,因為生活關係,從新竹寶山移居深坑開墾。 新北市深坑客家協會理事長 吳大偉:「(客家人)差不多一百多年前來深坑,是以新竹寶山、寶山那邊來的客家人,開墾耕田地主不願意做,客家人精神刻苦耐勞。」 深坑農會志工 姜義田:「我來的時候還是非常荒涼,深坑全部都是農田,河洛人比較不喜歡耕作,礦工相對河洛人比較多,客語都不敢說都說河洛語,(不敢說自己是客家人),對 河洛人會欺負客家人,說你是傻客家人。」 翻開一頁頁泛黃相片,姜義田回憶起祖父輩的種種,深坑主要有姜、蔡、劉、葉、溫、宋等客家家族,早年有人做礦工,也有人當佃農,後來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當佃農的有了土地成了自耕農,並隨著人口增加,農地逐漸變更為建地,生活也開始優渥起來,然而語言卻是一點一點慢慢流失。 新北市深坑客家協會理事長 吳大偉:「客家話有在講的都是,老一輩的年長者講得比較多,年輕一輩會講的很少,我們這邊的客家人,都被要怎麼說,同化了。」 大聲唱著客家歌謠,深坑客家歌謠班,現在成為當地推廣客家語言文化,重要的據點,不過婆婆媽媽們開心學歌謠之餘,卻還是擔憂班員人數越來越少,年紀越來高齡。 新北市深坑客家歌謠班班長 羅明清:「像我們年紀比較大的,來參加比較多,都是老一輩的,年輕人去哪裡看都很少。」 新北市深坑客家歌謠班老師 梁秋香:「年輕人要賺錢啊,所以沒時間來,然後他們在家裡也很少說客家話,你看我們班上可能一半不是客家人。」 語言的流失,逐漸沖淡了深坑「客家」的存在感,定居當地的客家人,怎麼保存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化,挑戰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