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花蓮富里大庄公廨 農曆9/15舉行開向祭祀

客家電視台/黃小琪 花蓮富里 2023.11.02 19:05
花蓮富里的大庄公廨,保留了相當完整的大武壠族公廨文化,每年農曆9月15日,大武壠族人都會舉辦開向祭祀,也就是以「牽曲、夜祭」為主的傳統儀式,由於有不少客家人混居,現在這項傳統文化,也包含許多客家元素,成為東部唯一維持活動力,且兼具大武壠、客家文化的特色慶典。 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身,有氣勢的舞獅表演,卻不是在道教宮廟場合看到,而是在花蓮最南端富里鄉,舊名大庄的東里村,大武壠族人的聚會中心「公廨」前登場。 舞獅成員 潘岳意:「我們從南部遷徙過來這邊,到現在超過150年,獅陣就是跟漢人學的。」 舞獅成員 葉志偉:「跟我們客家人的村落的習俗不一樣,一個尊重是說,我們舞獅弄獅就是大家熱鬧,這樣打鬥敘,大家坐著歡歡喜喜。」 這種舞獅的動作叫「洗獅」,代表淨身,因為這不僅是表演,更是文化混合後的一種儀式。 大庄大武壠族人 潘昌富:「牠要進廟一定要把自己先洗乾淨,就像我們的狗牠自己會去舔,貓自己會去舔自己,就把牠洗乾淨,表示一種尊重。」 在地社區導覽 郭昭男:「大滿、馬卡道(族)人,他們聚集到在這個地方建庄的時候,因為只有他們是最大的聚落,所以說他們就稱之為大庄。」 來到大庄生活的大武壠族人,習慣上將一整年分成春夏的「禁向」和秋冬的「開向」,「開向」類似於漢人的過年,或西方伊斯蘭教的開齋,都有感恩、收穫的意思,而村落中客家人祭祀的玉蓮寺,和大武壠人祭祀的公廨緊鄰,多元族群文化也相互影響。 花蓮縣富里鄉大庄公廨協會理事長 潘資洲:「然後一直到(農曆)9月15收成了,就大家可以過比較輕鬆的生活,就是開完向之後,大概就可以去捕魚、打獵,蓋房子、結婚什麼的。」 花蓮大武壠族人 林雅雲:「有去追溯然後才知道說,自己也是大滿一族這樣子,然後我們的那個就是,你去那個鄉公所申請明細清楚一點,它上面會寫一個熟番這樣。」 苗栗客家移民 吳翠玲:「我們可能是拜義民爺、觀音,他們拜的不是,他們拜的是阿立祖、阿立祖,(那妳怎麼會隨著拜呢),就是入境隨俗。」 擔任祭司的尪姨口裡吟唱著,靠拼音背誦下來的祝禱文,在公廨前上香的,除了大武壠族後代,還有東里村在地的客籍,與其他族群民眾共同參與。 大庄夜祭尪姨 潘金蘭「就是學那個錄音這樣抄起來,再看那個(小抄),就有用臺語、國語這樣翻音,我們自己、那個理事長自己去翻音的,給我們學。」 「其實參與大庄文化節的,不是只有平埔的族親,在我們大庄也有很多客家人,客家人、我本身也是客家人。」 傳統西拉雅牽曲現在已很少見,但在富里東里村仍盡力保留,透過客籍婦女加入,約20位牽曲班成員手牽手,吟唱古老曲調圍成一圈,形成特色祭祀文化展演活動。 花蓮文史工作者 張振岳:「後面是公廨,前面就是客家人祭拜的玉蓮寺,佛祖就在前面,兩隔壁,神明都是兩隔壁鄰居了,別說人(也是),敦親睦鄰大家好好相處。」 文化部文資局主祕 張祐創:「(雖然)沒有辦法是很完全去復育出來,但是已經有慢慢去找尋他們文化的根源,我們針對像這種比較稀少,甚至瀕臨遺失,快要失傳的文化,我們局裡面是特別重視。」 現場也有學者表示,西拉雅族系的大武壠族語早已消失,但這場祭祀活動仍可見到,民眾努力保留祖先的文化並傳承下去,而融合客家的大庄公廨祭祀活動,則見證臺灣少數族群的活力,綻放文化光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