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02 17:55:35)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在本月26日舉辦了第三屆台灣影響力投資國際論壇,以「掌握影響力投資商機、決戰 SDGs下半場」為主題,開場由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 前行政院院長陳冲指出了要同步達到投資的收益和社會影響力(Doing Well by Doing Good),是「天人交戰」的難事。立法院委員 / 永續發展委員會會長洪申翰接續提到,SDGs目前達標率只有15%在軌道上,下半場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更接近目標。而資本的力量將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怎麼把永續的理念納入投資的考量,達到社會影響力同時擁有收益,是現今投資機構最大的挑戰,也是最大的機遇。
本次論壇的永續共創夥伴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謝宗權提到,中國信託今年推出臺灣首本「影響力投資報告書」,以六大主題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亦期許透過低碳轉型(transition)與永續變革(transformation)的行動方案,推動上下游供應商的參與以及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幕僚長兼發言人高麗雪副總經理則指出,不論是美國「降低通膨法案」及九月甫落幕的紐約氣候週,皆顯見資本的力量在應對氣候危機時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強勁推手。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負責人蘇怡文分享,星展基金會2014年成立至今,在亞洲已協助超過800個社會創新專案,並攜手Heritas Capital 推出Asia Impact First Fund,募集資金超過 2,000 萬美元,除了幫助亞洲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也為投資者提供回報。此外,星展也承諾於未來十年投入228億台幣推動社會共融、回饋所在社區,實踐「Best Bank for a Better World」的願景。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董事長張錫分享國泰與MSCI合作推出一檔永續高股息基金,短短三年規模超過兩千億、受惠人次超過一百萬人,為國內規模最大的ESG主題基金,讓投資人有機會藉由國際級的ESG服務參與影響力投資。國泰金控投資長/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IGCC)主席程淑芬呼籲,影響力投資非常具有後發先至的潛力,但仍需要清晰框架和監管指引,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讓其更趨完善。 永續合作夥伴安聯投信產品首席執行副總裁王碧瑩首先指出台灣法規應與國際接軌與借鏡、強化資料揭露的完整和可比性;並表示安聯環球投資持續在公、私募市場,透過各式投資策略與議和作為,將資金引導至符合SDGs、且可發揮實際正向影響力的領域。
國際趨勢領航發展評估模型,推動SDGs下半場規模化發展
GIIN 投資人網絡長(Chief Investor Network Officer)Sean Gilbert首先與大家分享,在2018年至2023年間,全球影響力投資市場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年複合成長率達到了18%,最為明顯的地區是北美和歐洲,亞洲則位列第三。在近年,投資者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領域,包括能源、食品農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
Sean Gilbert 認為,在歐美市場,影響力投資的早期推動者包括高淨值個人和基金會。像是本次遠道來台的兩個歐盟資產管理基金荷寶Robeco和UBP Asset Management,皆已發展出一套嚴謹的投資評估工具,荷寶經理人Laura Bosch Ferrete分享為了倡導評估機制的透明度,荷寶決定免費向外界公開他們的SI評估資料庫,UBP經理人Mathieu Negre則分享他們設計的IMAP評估系統,該系統的評估標準也公開透明,讓企業能看見如何針對目標提升,並鼓勵企業透過自我檢視主動提供SDGs的資料數據,以吸引資產管理公司的關注。
如果台灣希望在影響力投資領域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勇於冒險,願意擔當先鋒角色的人,並積極與國際組織合作。同時政府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衡量指標,以便機構能夠更好地實踐影響力投資。
家族辦公室透過影響力投資,重新定義愛與傳承
台灣的家族資產熱心於慈善事業,而透過「影響力投資」可以為相同的目標創造更廣大的效益,林書豪影響力投資基金(JLIN LLC)總經理羅伯·金(Robert Kim)與我們分享,為實踐「我們如何愛更多,我們如何去愛」的價值觀,他們透過影響力投資、孵化影響力基金,讓資金流入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企業,企業雇用員工、員工創造產品並服務客戶。他們相信,透過資本的力量以愛服務創辦人,再讓他們把這份愛傳遞給身邊的人。
新加坡Blue7的共同創辦人Hui Hsing Ma多次強調「傳承」對於家族辦公室的重要性,與香港家族辦公室聯盟總經理Francesco Stadler、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特聘資深顧問汪士邁共同提出,下個世代和下個十年是家族辦公室的關注焦點,新一代對SDGs非常關注,重視環境和社會議題,只有投資在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才能實現長期的永續發展。
用可衡量影響力評估模式推動具體行動的實踐/以可衡量影響力衡量標準,取代不透明的評估數據
當今市場上眾多ESG評級機構的術語和標準,導致了在衡量影響力時的混亂,缺乏透明度、衡量失準形成「漂綠」問題,導致許多人不再信任這些報告。TSIC董事總經理趙舜茹(Bonnie Chiu)分享「影響力衡量與管理」(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IMM)比ESG更加關注在取得財務回報的同時產生正面、可衡量的社會和環境影響,透過衡量、管理,最終利用數據來提升實際行動。
KPMG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副總經理狄佳瑩提出,IMM要先知道你要創造的改變是什麼,再討論怎麼衡量。她和PwC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副總經理蔡佳芸向被投資的企業提出建議,強調先做好數據搜集和明確自己的目標,才能更快被投資人看見並更有效地進行溝通。
政策法規做先鋒,引領規模化發展
發起影響力驅動金融倡議四個階段,影響力投資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支持,其中包含政府、基金會、企業等。日本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的領航者鵜尾雅隆(Masataka UO)以經驗分享,日本的發展靠的是民間自主行動來推動政府。影響力投資起初在日本並不受重視,但是2022年突然有了3.6倍的躍增,其中社會影響債券(Social Impact Bond)的發展、將高儲蓄的閒置存款問題率活化為影響力投資基金、以及日本影響力驅動金融倡議(Japan Impact-driven Financing Initiative)的發起,是將影響力投資實踐於日本社會中最大的關鍵。
回頭觀看台灣的現況,永續金融與影響力投資學院的院長/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儷強調,政府應該思考如何不是只做綠能和減碳而開始做社會影響力,鬆綁政策妥善運用台灣慈善基金、退休基金、保險三大資金池。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巫慧燕指出,透過共同基金的專業管理和市場機制,是最能創造影響力乘數效果的方法。影響力基金投資的公司都以解決社會、環境的問題和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公司,大多數是未上市櫃公司。台灣法規必需鬆綁公募的共同基金投資於非上市櫃公司的限制,並且鼓勵保險資金、退休基金和慈善基金等機構的投入和放寬合格投資人人數的限制,才能有經濟規模,達到用公私協力發揮資金的影響力。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理事 / 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永續創新學院方元沂則總結,要規模化一定要公私協作,政策和法規如果沒有跟上,就無法發展成如同日本一樣的完整生態系。
積極打造台灣的影響力投資生態系,是追求SDGs達標的最佳解方
本次論壇提及影響力投資規模化的四大動能,包括拒絕漂綠金融、影響力透明化、資本光譜總動員、前瞻性政策法規。TIIA執行長吳道揆表示,影響力投資協會在台灣經過三年的時間推動,現在終於看到在台灣社會大眾認知中有巨大的崛起躍進。SDGs的下半場台灣需要透過產官學研更緊密合作,加速推動影響力投資的發展,追求社會影響力的擴展。
附註: 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GIIN)的定義,「影響力投資」為「有意為社會及環境造就正面的、 可衡量的影響力,同時也創造利潤的投資」,相較於「ESG投資」或「綠色金融」,同屬「永續金融」的範疇,但更聚焦於可以直接貢獻有助於達成SDGs的投資主題或解決方案(Contribute to Solutions),如氣候行動、綠能減碳、可負擔住宅、健康照護等,而非僅止於投資對利益關係人(Benefit Stakeholders)較為透明、友善及公平的公司或相關項目而已。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aiwan Impact Investing Association, TIIA)於2020年12月9日由70多位產學研各界同好與先進所共同發起成立,為非政治性、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引領市場資本、共創永續價值(Private Capital, Public Good)為宗旨期能:(一)引領市場資本同時追求投資獲利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 ;(二)協力推動影響力投資生態系之健全發展接軌國際。協會理監事依姓氏筆畫順序,第一屆創會理事長:張大為、副理事長:陳富煒、陳一強。常務理事:薛喬仁、謝文淵。常務監事:蔡玉玲。理事共17位,包括王韋中、方元沂、池祥麟、何子明、周行一、吳必然、吳嘉沅、侯家楷、段嘉薇、程淑芬、連庭凱、嚴德芬。監事共5位,包括李宜樺、林發立、黃正忠、馮燕。執行長:吳道揆、資深顧問:馬文玲、副秘書長:何語萱、專案經理:王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