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王凡看西潮》雜談北美華人教會現象

優傳媒/ 2023.11.01 09:12

作者筆記:基督新教倫理為基礎所建立的哲學思考,在北美依舊引導著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對生命意義與人生價值的探索。儘管世俗化是世界性趨勢,仍深深影響著這個區域的社會進程走向。許多有關政治、社會、文化甚至經濟方面的議題,都要從這個角度切入,才能找到答案。(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

 

一九六O年代是北美的新文化革命時代, 這革命到了七O年代就結束了,保守主 義再度抬頭,新五旬節運動(靈恩運動)大 起,離開教會走向街頭尋找人生意義的年輕人又回到教會,巨型教會陸續出現,西方社會迎 來新一波宗教大復興。但是對北美的華人教會來說,從上世紀六O年代至今,教會中的新文 化革命依舊是朝來寒雨晚來風。二O二O年代華人教會經歷新冠疫情重創,疫情過後,文化革命又以另一種形式進行著。

 

永遠存在的老問題

都是老問題,性開放、同性戀、敬拜方式、兩代價值觀衝撞、年輕人流失、教會內鬨,加上九O年代後逐年增多的台、港、中移 民之間,因意識型態不同產生的涇渭分明、冷漠相對。儘管近年來華人教會裡因為移民愈來愈多,一貫不愁會友人數不足,但教會一再分裂,教會堂數不減反增,教會中的衝撞張力從未稍退。

 

在教會中,年輕人的靈命成長被規則所控制。上一代認為那是為下一代好,下一代則認為自己的移民身分認同自主權被剝奪了。尤其那些在學校課堂中所學得的多元價值觀、科學知識、生活基本概念、民主與寬容,在教會中竟成為兩代之間衝突的根源。

 

許多華人教會裡,領導結構不夠民主,因為領導者缺乏自信,害怕與菁英會友對話。他們也沒有警覺到,教會結構已經在變化,年輕一代透過手機通訊,瞬間在敬拜中就可以產生某個共識,牧者無法應對。

 

牧師、長老、執事間的心結、衝突、見解鴻溝,與他們自身的知識水準相關,這在過去二十年的加拿大華人教會很普遍。知識分子是教會的標竿型人物,但教會留不住知識分子。正如一位曾在台灣知名基金會擔任執行秘書、移民溫哥華才在教會 受洗的女會友所說,她的教會,是由幾個菜籃族掌控著,他們擁有對真理的隨意解釋權與教會宣教走向的決定權。這位高學歷基督徒隨後離開了教會。

 

樂觀面對挑戰

美國哈特福德宗教研究院(Hartford Institute for Religion Research)在二O二三年八月公布了一 項為期三年的有關新冠疫情對美國教會影響的研究報告,1 這份報告指出,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各教會無論在人數與奉獻收入上都受到大大小小的影響,但疫情過後的恢復情況快速而良好。雖然信仰群體的命運仍有待觀察,整體上看來,未來是樂觀的。教友的奉獻更令人信心十足,以一個平均六十位會友的教會來說,過去三年教會奉獻的中位數, 從二O二O年的十二萬美元,增加到二O二三年的十七萬美元,上升百分之四十二。這項研究還發現,會友線上奉獻的數字更超過實體聚會的奉獻數字。個人實體敬拜年度奉獻數字大約為二千零五十二美元,線上奉獻為二千四百二十八美元。

 

疫情過後,線上奉獻已成為習慣之一,幾乎百分之五十的美國教會都開始進行線上奉獻;但這並不表示線上奉獻者不參加實體聚會,實際上,參加實體聚會的會友愈多,奉獻數字也愈高。

 

這就解釋了我分別訪問一位洛杉磯與一位紐約的華人教會牧師時,他們告知,疫情期間,教會的奉獻收入影響有限的原因。疫情後,會友尚未完全回到教會,奉獻就已比疫情前的數字高。那家紐約的華人教會更是異軍突起,不但辦了兩次特會、植了堂,還買了教會建築。教會牧師說,疫情期間牧師的勤懇耕作是教會是否能延續的關鍵。無論挑戰多高,一切都該樂觀以對。

 

中國的「潤潮」現象

近二十年來,台、港、中移民大都是經由投資移民或技術移民管道進入美國和加拿大,移民素質與生活背景大致接近。但近幾年中國移民群體出現變化,「潤(run,逃離之意)潮」在中國興起,向海外移民(潤),成為一股潮流(無論合法非法), 首選自然是美國。除了合法投資和技術移民外,還有不少中國人從中南美洲經過墨西哥,非法進入美國,人數難以估計。

 

近二十年中國的「潤潮」現象,許多中國移民循著「達連隘口」,偷渡到美國。(圖/取自網路)

 

這些中國移民循一條著名的偷渡通路,利用南美洲哥倫比亞與巴拿馬之間,充滿河流濕地和熱帶雨林的「達連隘口」(Darién Gap),避過叢林中毒蛇、瘴癘、搶劫、綁架,甚至死亡等重重危機,步行穿越泥濘地,或水道,或叢林,進入巴拿馬,再一路越過中美洲諸國,跋涉進入墨西哥,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偷渡到美國。這種「潤」的方式,被中國的偷渡者稱為「走線」。巴拿馬政府估計,二O二三年一月至七月三十一日止,至少有二十五萬人通過這條極危險的路線進入美國,其中約有八千五百人來自中國。走線入美的中國非法移民,近年以數倍甚至十數倍數字增加。有些中國偷渡客也會設法往東經由聖羅倫斯河的美加邊界,進入加拿大蒙特婁。這些年人蛇集團從來不缺客源。由於中國的合法移民與非法移民在原居地的社經地位差異甚大,到達北美洲後,在當地相遇,也顯出文化品質的高下。對華人教會來說,是沉重的挑戰。

 

許多非法移民理解教會對於任何一個信仰叩門者的友善,不會刻意去探究新來乍到者的背景來歷,福音宣講一視同仁。非法移民等待身分合法化,如與當地公民結婚、申請政治庇護、大赦等,往往需數年到十數年。為了分攤生活費用或解決異鄉的寂寞苦悶,中國非法移民當中出現一種稱為「搭伙」的極怪異又真實存在的現象。兩個各自有家庭的非法入境者,經由某種因緣或特殊管道結合,互相約定好暫時同居,分攤開銷,同時解決生理需求。等一方拿到身分,接來家鄉配偶,雙方便自然分手。這種行徑完全悖離了人的道德底線,如遇上恐怖同居人,更是一場悲劇。有這種「搭伙夫妻」關係的非法入境者,如果進入教會去尋求某種心靈上或生活上的協助,教會即便知曉,也只能心照不宣。

 

不同面貌的華人基督徒

近十多年來華人教會的面貌在歷史環境的變遷中轉換,台、港、中移民為北美教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區域文化衝擊,如同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革命。逐漸成為教會主流的中國移民,大多沒有受過完整、有系統的神學與牧會訓練,一旦在團契或小組中得到領導職位,便可能給教會帶來神學教導與群體秩序的混亂。有些以中國移民為主的牧師,空有其職,卻無能掌握教會福音教導的話語權,只能任由各小組或團契自行發展出一套讀經、解經方式,強勢的小組領導者各自表述,造成教會中「一種福音,多種神學」的情況,牧師束手無策,教會亂象叢生。

 

有個現象說來難堪,即中國移民在教會中往往以直來直往、不留情面的爭鬥方式處理爭議,剽悍而粗暴,出生台灣的教友相當難以適應。這和中國移民過去長期處於政治鬥爭環境的成長經驗有關,政治氛圍與生存競爭造成自我保護意識強烈的民族性,是台灣移民所未曾經歷、無從理解的文化現象。有些台灣移民認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在中國移民間發生爭執時,根本不存在。教會執事會中 討論事情的態度與方法,與民主社會中的尊重秩序與講求禮數大相逕庭,造謠生事甚至是一種常態。有些會友難以辨識是非真偽,因此走為上策。以中國大陸移民為主的教會中,台灣移民多不能久待。有位華神畢業,在溫哥華牧會二十年的牧師坦然以告:「在教會鬥爭中,我不知道某些大陸來的移民,內心中竟然有那樣的黑暗面。」這位牧師在溫哥華已不再牧會,而是從事神學教育工作。時間總會改變一切,但牧者需付出巨大的心力,有些牧者疲憊之餘,甚至開始懷疑當年臨到自己身上的呼召。

 

香港移民的教會,則是全然不同的宣教環境。在加拿大,最早、最成功,目前依舊發展快速的教會,就是以粵語為主的香港移民教會。因語言隔閡,台灣移民甚少與之接觸,大陸移民也絕少參加粵語聚會。台、港、中牧師間,也不易攜手共同推展福音事工,這無關乎神學見解不同,而是由於生長背景與文化內涵的長年相異。所以,華人群體的相聚,就算同文同種,血濃於水,不要說歡樂聚會、小組融合, 就是私下的感情交流,對教會或整個華人社區而言,都是高度挑戰。所幸華人移民之間早已敏感到互不碰觸對方的意識型態,所以衝突不多。至於統獨議題,在華人教會中,更是絕對的禁忌。

 

其實美國當地的主流傳統教會的牧者在講道時,嚴厲批評時政,早已司空見慣,但台、港、中的華人基督徒的政治立場往往涇渭分明,神經極為敏感。美國南加州的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Irvine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因鮮明的政治立場,引來槍擊血案,已成北美華人教會的警惕教材。移民北美,進入教會,是為求得更好的人生,很多教會總是刻意避開沾惹政治塵埃。

(圖/取自網路)

華人移民與教會警訊

近幾年來,由於美國、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變,除了香港,華人移民北美已經相當不易。加拿大除魁北克省外,已完全關閉投資移民管道,而技術移民的條件要求,尤其語言能力,極為嚴格。早在十年前,台灣移民加拿大的人數已大幅下降,而中國移民這些年來大量湧入北美社會,是因消化先前申請通過的移民人口。這個趨勢造成華人教會的會友人數快速膨脹,但也會逐漸消失。而逐年增加的非法移民進入美加地區後,因種種需求,也會扣教會的大門,這考驗著教會處理的智慧。

 

畢竟許多華人教會的英語堂發展成熟,他們知道,留得住華裔下一代,就代表掌握住教會的未來。大量華裔留學生畢業後在美國工作,成家立業,各種人才也進入教會,所以美國華人教會會眾水準之高,遠遠超過加拿大。教會中頗不乏碩士、博士程度的同工,受過完整門徒訓練,領導著下一代基督徒。加拿大華人教會除幾家較具規模、待遇較好的外,由於美國華人教會也會到加拿大華人教會中求才,造成加拿大華人教會優秀人才流失的困擾。

 

洛杉磯百人以上華人教會應在百間上下,會眾在四百到六百人之間的約三、四間。疫情期間,華人教會衝擊極大,有些已經熄燈關門或合併,疫情後教會人數增長快速,卻不一定是舊會友回歸。洛杉磯某家大型華人教會牧師告訴我,他的教會人數已經回到原有水準,但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會友,是近三年才加入的,沒有回到實體聚會的舊會友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疫情過後,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新會友來自中國,儘管有些人還在文化衝撞之中,但時間會改變一切,教會一隻羊也不能放棄。

 

美國的基督徒水準相當高,那位在洛杉磯牧會三十年的牧師說,不是猛龍不過江,華人牧師本身必須裝備精良,非常清楚聖經教義,且自己能實踐信仰,才能帶出一批優秀年輕領袖,建立正確信仰,來帶領更年輕的會友。他們深知,華人教會的英語堂功能性必須十分強,因為牧養的對象就是可能沉默大出走的下一代基督徒。這些年幾乎每個具規模的華人教會都會聘用正規大學神學院碩、博士學歷的傳道人,這些生力軍所面對的,是大量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一個大部分原本是無神論的群體。

 

相較之下,疫情過後,加拿大的華人教會大約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會友回到實體聚會,即便有中國新移民的加入,教會奉獻仍大幅減少。然而無論美國或加拿大的教會,都該非常清楚,過去這幾年,中國移民大量流入北美的情況,必將慢慢消退,也許十五年後,再沒有華人移民有機會或有能力大批、成群地進入北美。如果不能體切理解自己下一代的需求,年輕人從教會中「沉默大出走」的現象就會再次上演,華人教會終有蕭條衰落,甚至消失的一天。現在的北美華人教會感覺得出那種危機嗎? ✤

附註

1. Hartford Institute for Religion Research, “Back to Normal? The Mixed Messages of Congregational Recovery Coming Out of the Pandemic,” https://www.covidreligionresearch.org/wp-content/ uploads/2023/09/Epic-4-2.pdf.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