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擺脫眼鏡束縛,自由自在的參與各項活動,使得近視雷射成為網路討論聲量最高的議題。然而,不少網友分享術後的各項後遺症,也不免讓許多對近視雷射抱持高度興趣的網友望而卻步。因此,本文收集網友最想知道的近視雷射 10 大常見迷思,請醫師一一來解答!
迷思 1 近視雷射後可能發生角膜皺摺或移位,該如何預防?
近視雷射後之所以會產生角膜皺褶與位移的後遺症,與所選擇的雷射術式有很大的關係。濰視眼科主治醫師尤之浩表示,尤其是有掀瓣動作的術式,較容易有此後遺症,如 LASIK 雷射屈光角膜層狀重塑術。
LASIK 是使用飛秒雷射削切角膜瓣,再使用準分子雷射進行度數矯正,之後再將角膜瓣蓋回。雖然術後疼痛感較輕,視力恢復也較快,但放回去的角膜瓣無法緊密癒合,所以要小心碰觸、撞擊、揉眼睛等動作,可能導致角膜瓣位移。
而 SMART transPRK 全智能零接觸近視雷射在這方面就沒有這個疑慮。手術以準分子雷射單一步驟削切角膜上皮,並進行度術矯正,手術不掀瓣,因此無角膜位移的後遺症,吸引許多運動愛好者選擇。
迷思 2. 進行近視雷射時有可能在手術中發生感染嗎?
尤之浩醫師指出,近視雷射造成的感染,在抗生素的幫忙下並不常見,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就是為了預防感染發生,因為環境中的細菌、病毒等無所不在,只要有微細傷口,就容易因接觸造成感染發生。」
像是 LASIK 雷射屈光角膜層狀重塑術有角膜削切、掀辦的動作,使得角膜上皮有傷口;Smile 極微創切口提取微透鏡,則需要在角膜表皮製作 2〜4 毫米的切口,再用鑷子深入將微透鏡拉出以矯正視力,過程中表皮也存有傷口。
他解釋,當角膜表皮有傷口,在使用抗生素眼藥水時,藥水可能從邊緣滲透,無法在角膜表面形成完整保護層,若不幸在傷口癒合期有細菌侵入,就可能因感染影響視力。
而 SMART transPRK 全智能零接觸近視雷射是表層手術,手術全程以儀器自動化進行,不掀角膜瓣、恢復後表層無傷口、手術過程零接觸大幅降低感染機會,術後使用抗生素藥水時,也能讓保護均勻分布眼球,防護更全面。
迷思 3 近視雷射後修復期約多久?哪些狀況會造成傷口延遲癒合?
尤之浩醫師表示,雷射術後的修護,分為「傷口恢復」及「視力穩定」,表層手術因傷口位置在表層,傷口恢復相對較長,約 3~5 天等待上皮層新生;深層手術因為傷口位置在深層,恢復時間相對較短,約 1~3 天。
因此,就現行的 3 種近視雷術手術相比,「傷口恢復」時間最短的是深層手術 LASIK,第 2 天就可恢復;而 SMART transPRK 因為是表層手術,要等角膜上皮長齊,恢復期較長;另一個深層手術 Smile,恢復期則介於兩者中間。
他說明,在「傷口恢復」的過程中,如果傷口有延遲性癒合,多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提醒民眾,遵循醫囑使用類固醇、抗生素藥水,並適時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維持眼睛舒適,加速傷口復原。
隨著傷口恢復後,視力狀況會逐漸穩定,無論是哪種手術,如果要度數穩定,大約都需要 1 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最佳視力值。他提醒,每個人狀況不同,建議需 3~6 個月的密切觀察。
迷思 4. 近視雷射可能產生的後遺症-霧霾 (Haze) 是什麼?
尤之浩醫師強調,無論哪一種近視雷射手術 (LASIK、smile or PRK 系列),當眼睛經準分子或飛秒雷射將組織汽化後都會產生傷口,術後可能會有暫時性的角膜發炎,若發炎過度可能導致傷口癒合不規則、角膜表面不平整,出現視覺混濁狀況,即是「霧霾」(Haze)。
過去出現霧霾後遺症最大宗的是 TransPRK 角膜上皮的雷射角膜切削術,常發生於術後 2 個月內。不過,現今已有手術及術後可使用相關抗發炎、抗疤痕的藥物和藥水可預防霧霾的發生,因此發生永久性角膜混濁機率已相當罕見。
他說:「類固醇是必備的抗發炎藥物,另有局部使用的 Mitomycin C,可減少細胞過度增生,抑制傷口亂長、角膜恢復平整。」高度近視、需要削切較厚角膜者,產生霧霾機會較大,另外紫外線曝曬也容易造成遲發性的霧霾。
尤之浩醫師進一步解釋,Mitomycin C 早已普遍使用於青光眼等眼科手術上,眾多研究證實,TransPRK 術中使用 Mitomycin C 浸潤角膜基質層,可以大幅減少術後角膜霧霾產生。
迷思 5 雷射術後容易出現畏光、眩光?
尤之浩醫師表示,畏光指的是視網膜感光細胞對光線較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通常有畏光問題者,不管是白晝黑夜,只要光線一強,就會覺得刺眼。而近視雷射對視網膜感光細胞影響較少,因此不會導致視網膜引起的畏光。
如果是近視雷射後,白天沒有畏光,只有晚上會出現,比較可能是因為眩光引起的畏光,而夜間眩光與雷射治療光學區大小有關。
尤之浩醫師提醒,近視雷射的光學區至少要比瞳孔大,否則施作後,會看到「光學區-非光學區」的交界,產生眩光及光暈,影響視覺品質。尤其是晚上開車時,如有對向來車,映入眼簾的散射強光,恐造成驚嚇,有安全疑慮。
瞳孔大小並非一成不變,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瞳孔大小,如年紀大小、視網膜狀況、環境光線等,通常光線越昏暗,瞳孔越大。所以雷射術前都會進行「暗室瞳孔」檢查,以判斷每個人在昏暗環境下瞳孔大小,來決定雷射光學區,甚至以此判定適不適合做雷射。
因為光學區做的越大,術後視覺品質越不容易受到干擾,眩光問題也越少。但光學區做得越大,角膜厚度也會被消減的多。由於每個人的角膜厚度有限、狀況也不一樣,所以光學區大小也有它的生理極限。
他說:「如果要在安全的角膜厚度範圍內矯正完近視度數,但雷射光學區只能做比較小,但夜間瞳孔又比較大,這種情況可能就不適合做近視雷射了。」
迷思 6 近視雷射後的乾眼問題,會長期存在嗎?
尤之浩醫師表示,近視雷射術後併發乾眼問題情況相當常見,這是因為手術過程中削減角膜進行矯正,會影響眼神經傳導,導致淚液層敏感性降低,進而使得淚液分泌減少,出現術後乾眼問題。
雷射術後引發乾眼問題可歸為 2 類:術前無乾眼症,術後乾眼現象是暫時性的,只要注重保濕,等 3 至 6 個月角膜神經修復,淚水分泌就會趨於穩定;假設本來已有乾眼困擾,術前未檢查、未治療,術後乾眼症狀恐加劇。
不過,角膜上有很多感覺神經,LASIK 因有角膜翻瓣、切口較大,對感覺神經傷害明顯,術後乾眼問題較多;Smile 相對切口較小,對角膜神經損傷較低,乾眼症狀居次;而 SMART transPRK 等待角膜上皮層新生後,表面神經也會重新生長,影響基礎淚液分泌的狀況相對較輕。
而乾眼問題可以緩解嗎?尤醫師說,端看損傷的角膜感覺神經是否完善修護來決定。如果切斷的神經長錯、長壞,沒能好好對接,便會影響淚液穩定性,將使得乾眼長久存在。
迷思 7 近視雷射後會造成眼壓高漲,甚至出現青光眼前兆
尤之浩醫師指出,雷射術後眼壓高的部分,與術後使用的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有關。尤其是高度近視者、青光眼體質、糖尿病患者,點用類固醇眼藥水,較容易有眼壓升高的反應,必須特別小心。
根據臨床觀察,使用強力類固醇眼藥水 1 天 4 次,連續點用 6 週後,約有 5%的人眼壓會高於 30mmHg,而約有 20~25% 眼壓比正常臨界值 21mmHg 高,而高於 60% 的人完全不會有眼壓升高的現象。
雖說類固醇有引發青光眼的危險性,但類固醇仍是術後消炎最佳利器,點用時務必透過醫師門診持續追蹤、嚴密監控,透過藥性、濃度、點法改進,就能避免高眼壓後遺症。
他提醒,近視雷射手術會使得角膜變薄,容易使得眼內壓力變高,因此在每一次的回診時,除了審視修護狀況,量測眼壓也是必需的。如果有青光眼前兆,即可提前預防性投藥、降眼壓,避免青光眼上身。
迷思 8 近視雷射後,眼睛居然特別疲勞
近視雷射後的眼睛疲勞,與度數改變有關。尤之浩醫師指出,近視經過雷射屈光矯正後,無需配帶眼鏡、隱眼就能看清楚,除了眼睛需要重新調節,視覺大腦也需跟著適應,因而造成疲勞發生。
近視是因為眼球過長使焦點呈像在視網膜之前,造成看近清楚、看遠不清楚,當然眼睛也早已習慣此模式。他說明,而近視雷射也著重在矯正中長距離視力,比較沒考慮到近距離視力,必須仰賴眼睛自身的調節力來恢復。
所以會出現「近距離視力恢復較慢,閱讀書報時容易疲勞不適」的狀況,不過,現代人生活相當仰賴 3C,每天花很多時間滑手機、盯螢幕、看電視等,這些都需要近距離的視力。
尤之浩醫師表示,為此在術前溝通時,會建議患者保留部分度數,對於術後近距離用眼恢復有所幫助,避免疲勞狀況。對於 35 歲以上的患者,也會請他們考慮保留 50〜75 度,可以延緩老花眼出現的時間。
迷思 9 近視雷射後,竟出現圓錐角膜!
圓錐角膜是近視雷射手術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患者會因角膜切削過度、組織太薄,以至於眼球被眼壓擠得往外鼓,形成圓錐形狀。若圓錐不斷向前突出,將導致視力模糊,輕者可配帶硬式隱眼來矯正,嚴重則需眼角膜移植。
尤之浩醫師指出,導致圓錐角膜的主因,一是患者角膜結構有問題,本身即是圓錐角膜患者,近視雷射反加快其病程;二是患者本身的角膜太薄,本身就不適合進行雷射手術;三是高度近視的眼睛本身就存有風險。
他解釋,高度近視者對於壓力的改變較敏感,對於術後壓力和角膜之間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超乎預期的狀況發生,畢竟雷射是改善眼球的屈光值,但對於高度近視造成的眼球病理變化無法消除。
尤之浩醫師呼籲,要避免圓錐角膜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術前檢測及仔細評估。他說:「之所以不斷強調術前檢查的重要性,就是要篩檢出來有圓錐角膜風險的病人,術前評估寧可保守些,才能避免不可逆的憾事發生。」
迷思 10 近視雷射會造成老花眼提早到來?
老花眼是因為眼睛睫狀肌鬆弛,近距離視力調節力下降,對焦不清楚,通常發生在 40 歲以後。眼睛的調節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愈來愈差,每個人都會有出現老花的機會。但現在因為用眼習慣的改變,使得老花有日漸年輕的趨勢。
尤之浩醫師強調,老花與近視、遠視或散光的形成完全不同,所以兩者完全無關,不過臨床上,醫師確實會依據患者的年齡來考量老花的問題。「年輕人的焦點調節力強,可以選擇沒有度數,看遠看近都很清楚,也不會有疲勞困擾。」
但如果年過 35 歲,醫師在術前與病人溝通時,會將年齡列入評估,如有需要,在與患者充分溝通達成共識的情形下,會斟酌為患者保留一些近視度數,以提供患者在看遠或看近時的調節力,患者對於術後殘留度數必須有所抉擇。
尤醫師說,可就兩方面思考,1. 看遠要清楚,不論近視幾度都做成 0,術後患者看遠不用戴眼鏡,但看近要戴老花眼鏡;2. 看近要清楚,依照年齡留下適當的近視度數以抵消老花,術後看近清楚不用戴老花鏡,但看遠要戴眼鏡。
文/黃慧玫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