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024 15:04:21)人才稀缺已成當前企業最大挑戰,就連美國也編列了十年5000億美元的預算到全世界搶人。台灣如何在這場全球人才爭奪戰中勝出?知名獵頭公司瑞星管顧(Ris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給出了答案。
瑞星管顧共同創辦人蔣宗芸,於「贏向美國、接軌國際」瑞星菁英講座中指出,企業要成長茁壯必須開拓新市場,但要走出太平洋、到美國落地,招募優質人才、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成了生存關鍵。
曾任台積電加州律師十六年,擁有美國國會註冊的遊說者(U.S. Congress Registered Lobbyist.)資格,專門協助台灣企業到美國拿政府補助,W&E Networks LLC. 創辦人暨執行長丁廣均指出,拜登政府上任後,在能源安全、國防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所啟動的補助案,規模為二次世界大戰小羅斯福總統以來之最,目的就是在吸引全球的技術與人才進駐。
以能源產業為例,假使一家傳統汽車製造廠欲轉型做電動車,美國政府最高能給予5億美金的補貼,但前提是必須符合「勞動力發展」(workforce development)。該指標在整體評分標準中權重高達40%,顯示美國對於人才培育發展的高度重視。但台灣企業對於該領域理解程度很低,導致部分高科技產業入駐後水土不服。
要如如何吸引並留下人才?「除了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之外,還要加上『歸屬感』(Belonging)」。曾任Google、HPE、Intel人資高管,在HR領域擁有三十餘年深厚經歷,現任仁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羅嘉敏點出關鍵。
她指出,傳統公司習慣由上對下的管理方式,用資歷與階級分配資源,高階主管不一定能夠聽到員工的聲音。在人才稀缺時代,必須給予員工確實的安全感與尊重。
事實上,一個多元、共融的組織,還能為公司帶來具體經濟利益。當員工樂意給出意見、相互提點,減少不必要的內部矛盾與誤會,進一步提高日常的工作效益與員工的參與度與歸屬感,進一步激發更多的創新思維與商機。
黃羅嘉敏認為,台灣企業要接軌國際,必須認真審視產品與品牌定位、營銷策略、業務流程、福利政策、辦公場所的設施以及員工溝通與培訓,務求在「多元、平等、共融」基礎下制定策略與配套方案。
同時,當團隊越趨國際化和多元化,主管與經理人也需有相對應的輔助,以有效管理跨國、跨文化的隊伍,避免舊偏見與觀念成為管理枷鎖。
當企業能掌握並運用人力發展與多元、平等、共融原則,就等同建立起一道高競爭門檻,不只能替公司招募優質人才,打造未來競爭力。對有志進軍美國的台企來說,也能加大得到美國政府補助與支持的機會,進而開拓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