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高血壓」標準值是多少?症狀為何?預防高血壓飲食禁忌:少吃鹽不如多吃鉀!

良醫健康/ 盧映慈 2023.10.24 09:00
「高血壓」標準值是多少?症狀為何?預防高血壓飲食禁忌:少吃鹽不如多吃鉀!https://ihealth.bwnet.com.tw/CT_Column/2022/01/b3d7d7be-b6f6-d61e-1a3a-aeb8ac7f68ab.jpghttps://ihealth.bwnet.com.tw/CT_Column/2022/01/b3d7d7be-b6f6-d61e-1a3a-aeb8ac7f68ab.jpg高血壓不是大病,卻是大病的根源,一個弄不好就有可能心肌梗塞。冬天裡的頭痛、頭暈,晚上睡不好時的耳鳴,都有可能是高血壓告訴你的警訊。

血壓正常值是多少?從血壓看出你的血管年齡!

雖然知道高血壓很可怕,但血壓正常值到底是多少,卻很少有人記得很清楚。事實上,正常血壓最好能控制在120/80mmHg,即使較為年長的長輩,也要遵守這個標準。

  • 血壓超過120/80mmHg:血管年齡幾乎相等於50歲以上的人。
  • 血壓超過130/80mmHg:血管年齡幾乎相等於60、70歲的人。
  • 血壓超過140/90mmHg:血管年齡幾乎相等於相等於75歲以上的人。

另外,每個人對於血壓的耐受度不同,如果原本是低血壓(意即臨床上血壓低於90/60mmHg),突然血壓回升到正常值,也要注意是不是有高血壓前兆的可能。

  •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 和舒張壓<80mmHg。
  • 高血壓前期:收縮壓 120-139mmHg 或舒張壓 80-89 mmHg。
  • 高血壓:
    第 1 期:收縮壓140-159 mmHg 或舒張壓90-99 mmHg。
    第 2 期:收縮壓160-179 mmHg 或舒張壓100-109 mmHg。
    第 3 期:收縮壓≧180mmHg 或舒張壓≧110 mmHg。

打完疫苗也出現高血壓?高血壓對身體的4大影響

雖然高血壓是台灣的國病,但根據高血壓學會統計,有8成的人並不知道高血壓帶來的身體影響。頂多覺得頭暈、頭痛,現在不少人在打完新冠肺炎的AZ疫苗之後,也出現高血壓的症狀。

高血壓可能造成的身體影響

  • 心臟問題:心肌梗塞、心肌肥厚、心臟衰竭。
  • 大血管問題:動脈硬化、中風。
  • 小血管問題:視網膜剝離、視力模糊、耳聾、耳鳴。
  • 腎功能異常。

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 不明原因。
  • 遺傳,父母皆有高血壓,遺傳的機率高達60%;父母中有一位高血壓,遺傳機率約30%。
  • 高血鈉症,鹽分攝取太多。
  • 壓力大。
  • 酒精攝取過多。
  • 血壓突然飆高,會不會中風?用一招呼吸法幫你降血壓

    緩慢的呼吸能讓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幫助放鬆血管、增加血液循環,是改善血壓的好方法。除了平常可以多練習緩慢的呼吸,幫助控制血壓之外,在感覺血壓突然飆高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呼吸法讓血壓慢慢穩定下來喔!

    不過如果感覺胸悶、頭部劇烈疼痛、身體非常不舒服,還是建議叫救護車送急診,千萬別逞強;在使用緩慢呼吸3分鐘後如果沒改善,也建議先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救援時機。

    1. 將嘴巴閉起來,舌頭輕輕頂著上顎,然後放鬆。
    2. 將手交叉環抱在胸部跟腹部之間,用鼻子緩慢吸氣4秒,感受肋骨下方的橫膈膜向下拉,腹部微微漲起,避免擴胸。
    3. 鼻子緩慢吐氣6秒,口鼻不需要用力,而是讓腹部稍微用力,感覺橫膈膜放鬆而自然吐氣。
    4. 過程中緊閉嘴巴,呼吸直到嘴巴中充滿口水,把口水咽下去,停頓幾秒鐘,再開始一個循環。

    要防高血壓,減鹽不如多吃鉀

    想要降血壓的人一定都聽過「得舒飲食」,也就是用高鉀食物來控制鈉的攝取量,避免高鈉造成高血壓。而得舒飲食除了要多吃鉀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用蛋白質或不飽和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更能改善血壓跟血脂,而且只要取代掉10%的碳水化合物,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延伸閱讀:廚房裡的這種調味料,就是天然的降血壓藥!日本藥學預防專家教你:不靠藥物,改善高血壓

    除此之外,保持運動習慣能增加血液循環,也能維持血壓的平穩,而選擇輕鬆悠閒的步行,可以消除身心壓力,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延伸閱讀】瘦子竟也會有高血壓!高血壓其實有分「這2種」...「8個問題」評估你是不是高風險族群

    【延伸閱讀】走路治百病!日本醫學博士「28天健走法」,擊退高血壓、降血脂、減少壞膽固醇!

    參考資料:
    台大醫院:認識隱形殺手——高血壓
    啟新診所:10大奪命家族遺傳疾病可提前預測與防治
    岡山秀傳醫院:認識高血壓

    責任編輯:盧映慈
    核稿編輯:呂宇真

    延伸閱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