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長骨刺、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 物理治療師揭密:僅10%病患適合事先手術

潮健康/peter20333u 2023.10.18 12:00


潮健康/編輯部

不少長者在上了年紀後,常受「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所苦,而究竟是否要開刀,也是民眾所苦惱的問題之一。陳曉謙物理治療師於社群貼文表明,病患走出診間後容易只記得醫療人員講述的幾個關鍵字,或聽醫師對影像(如X光、核磁共振等)比手畫腳,就誤以為病症極為嚴重、甚至需要開刀。

核磁共振看到骨刺就要開刀?  不一定是腰痛、背痛主要原因?

核磁共振看到骨刺就要開刀?  不一定是腰痛、背痛主要原因?

陳曉謙治療師指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影像中顯示的異常,往往與「老化」有關,也就是隨著人自然老化而顯現,並不一定代表示是此次疼痛的主因。過往有許多研究,對一群沒有疼痛或不適的個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脊椎有結構異常、退化的機率也跟著上升。

這些異常包括輕微椎間盤突出(Disc bulge)、椎間盤退化(Disc degeneration)、椎間盤狹窄(Disc height loss)、小面關節退化(Facet degeneration)等等。因此,常在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等看到的結構異常,「不代表一定是造成疼痛的原因,有許多是正常老化、退化的現象」,尤其對於老年人口(年齡大於65歲),這些異常更是常見。

「不少民眾在診間會感到恐慌:『核磁共振看到有椎間盤突出,怎麼辦?』、『醫生說我有長骨刺,我走路會痛是不是因為它在刺我?』,事實上就算沒有疼痛,隨著年紀增長,影像上也容易有異常!」

影像學檢查是「選修」項目?  問診、理學檢查更該列為優先選項?

影像學檢查是「選修」項目?  問診、理學檢查更該列為優先選項?

陳曉謙治療師強調,診斷疾病除了影像學檢查之外,也需配合其他檢測,才有助於做出正確的診斷。例如當病人走進診間,抱怨脖子痛、腰痛,需要做的檢查絕對不僅是X光、核磁共振等;反而影像學檢查通常是「選修」或「最後才需要做的」。更常用來診斷、找出疼痛原因的檢查包括問診、理學檢查、觸診等。

舉例來說,一位40歲女性抱怨一整天上完班,肩頸容易痠痛,醫療人員詢問有沒有做什麼動作會更明顯(問診)、請病患做脖子往後仰的動作(理學檢查)、接著實際壓壓看病患的頸椎跟肌肉(觸診),綜合上述的結果發現,符合「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測試約有80%,符合椎間盤突出的測試約有20%,但若今天單看影像學檢查就判斷問題,可能就會被認為是椎間盤突出。

長骨刺、椎間盤突出不一定要開刀?  物理治療師:僅10%病患適合事先手術

長骨刺、椎間盤突出不一定要動刀?  物理治療師:僅10%病患適合事先手術

陳曉謙治療師表示,不少民眾在還沒有做過高品質的保守治療前,就已經動手術,例如因核磁共振顯示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頸椎嚴重狹窄,就說要馬上開刀。然而,大部分研究顯示,不管是頸椎、腰椎、各關節等問題,通常建議都先進行6個月高品質的保守治療,若無效才會進行手術,

「或者說只有10%的人事先進行手術,通常是已經釐清『造成疼痛的原因就是影像上所看到的,以及已經出現尿失禁、手腳無力、麻木等嚴重神經壓迫的症狀』!」以肌肉骨骼疾病來說,通常需緊急開刀的情況包括嚴重疼痛、嚴重關節不穩定、嚴重神經壓迫(手腳無力、肢體麻、尿失禁)等。

高品質的保守治療更重要?  一味開刀不見得使疾病好轉

陳曉謙治療師列舉,高品質的保守治療包括物理治療中的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其他可以在開刀前嘗試的包括:運動訓練、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等。所以當病人詢問病症是否嚴重,甚至「沒救了、要開刀」等問題,仍建議事先透過問診、理學檢查、觸診等程序了解病因,進而採取保守治療;一味開刀不見得能使症狀或疾病好轉。

總的而言,陳曉謙治療師表示,隨著年齡老化,影像檢查中看到異常實屬常見,而診斷或找出疼痛的原因,需要綜合許多檢查的結果,影像學大多僅能作為輔助。開刀前應先進行6個月高品質保守治療,若無效才考慮手術。若對於身體健康狀況有所疑問,建議徹底與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討論後再進行治療。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便秘好不了怎麼辦? 哈佛曝飲食調整、藥物治療「8大措施」一次看懂
外食族如何吃得營養均衡? 營養師公布「懶人搭配術」:25種食材任意搭都健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