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她跑步突「大腿劇痛」竟是屁股這部位受傷!醫揪「3症狀」復健運動這樣做

優活健康資訊網/陳渝仁 2023.10.13 11:00


現代人常久坐不動,長期下來易造成臀部外側的「臀中肌」無力、失去彈性,可能進而導致在運動時受傷。《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說明臀中肌對於身體平衡的重要功能,解析臀中肌受傷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並提供復健運動「3招」供民眾參考。



時序入秋,在辦公室忙了大半年的芃芃,等到了涼爽的季節,要進入馬拉松的賽季準備,一週跑超過50公里是家常便飯。這天芃芃的屁股整個下午幾乎都黏在椅子上,直到總算結束坐在電腦前忙碌的工作,終於可以迎風奔馳,沒想到起跑沒多久,臀部外側從悶痛逐漸變成劇痛,甚至連腿都抬不起來⋯

慌亂的芃芃連忙諮詢跑團教練,經由教練的轉介,來到復健科門診。醫師請芃芃單腳站立並且超音波檢查後,告訴芃芃她的臀中肌受傷而且有輕度撕裂,要先暫停跑步,調整久坐的狀態並且重新訓練臀中肌。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臀中肌(gluteus medius)起源於骨盆髂骨的後上緣,終止於股骨外側的髖部大轉子。臀中肌的功能包括:

  • 主要負責髖部外展(腳從側面抬起的姿勢)
  • 輔助髖部彎曲及伸展(腳向前及向後抬)
  • 輔助髖部內轉及外轉
  • 與闊筋膜張肌及腰方肌共同維持骨盆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臀中肌對走路、跑步及單腳站立的骨盆穩定性很重要。我們可以想像步行,支撐腳離地時,由於失去地面的支撐,骨盆可能會垂下,此時臀中肌出力支撐骨盆,讓對側腳可以順利擺盪出去完成連續步態,同時臀中肌會穩定髖關節並且輔助骨盆旋轉,維持步態順暢穩定。

什麼是「臀中肌」?




延伸閱讀: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為什麼會臀中肌受傷?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臀中肌處於拉長狀態,久而久之會彈性疲乏,而且缺乏用走站跑跳等姿態活化臀中肌,就可能是使臀中肌的肌力下降,或是俗稱的「臀肌失憶症」。此時一旦給予較大的壓力,例如週間久坐上班、只有週末高強度運動,就可能使臀中肌受傷。

此外,在運動風氣越來越盛的今天,許多人努力精進專項運動,例如單車或馬拉松,但針對核心肌群及臀肌的訓練相對不足,因此就容易造成臀中肌受傷甚至撕裂。

臀中肌受傷的症狀包括:

  • 髖部外側在走路、跑步、上樓梯、站立或久坐時,有悶痛或刺痛
  • 側躺壓迫受傷側髖部會疼痛
  • 用患側單腳站立時,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的情況

當臀中肌受傷無力,身體其他協同肌群包括股四頭肌等,會代償承受更多壓力,而本應一同維持骨盆穩定的同側闊筋膜張肌及對側腰方肌,也會代償緊繃,甚至造成下背痛。

臀中肌無力造成的不當步態,會使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可能造成膝關節退化或臏骨股骨症候群,以及膝蓋外側的髂脛束緊繃,造成髂脛束症候群,連帶使整個下肢的受力不穩,阿基里斯腱、腓腸肌及足底筋膜都可能受傷發炎。

值得一提的是,臀中肌無力跟骨盆前傾有關,骨盆前傾外觀看起來像是「翹臀」,但實際上會使腰椎角度過凹,長期可能使造成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甚至腰椎神經壓迫,使下肢酸麻或是無力。

臀中肌受傷有什麼症狀?

若臀中肌受傷,單腳站立會不穩或疼痛,外觀上會骨盆傾斜呈現患側高、健側低。此外,由於臀中肌受傷的疼痛位置跟髖部大轉子疼痛症候群、髖部大轉子滑囊炎、近端髂脛束受傷及髖關節炎相近,醫師會以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病灶,並且釐清臀中肌是拉傷或是撕裂。

臀中肌受傷如何診斷?



臀中肌受傷的治療方法
  • 藥物:短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肌肉鬆弛劑。
  • 物理儀器:熱療、電療、雷射光療等儀器可以幫助臀中肌修復及加強局部循環。
  • 輔具:若合併下背肌肉疼痛緊繃,可短期使用護腰輔助。
  • 徒手運動治療:治療師以手法放鬆臀中肌、下背肌群、髂脛束及周遭筋膜軟組織,並且檢查是否合併骨盆前傾或不穩定,以運動治療強化相關肌群。
  • 體外震波:最大的優點是無侵入性,讓能量穿透表皮直達受傷的組織,促進修復,施打的發數與強度及頻率由醫師依臨床狀況建議。
  •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若是超音波顯示臀中肌嚴重發炎,可以超音波導引將消炎或增生藥物精準注射到病灶做急性處理;若臀中肌明顯撕裂,則可使用增生療法注射治療,藥物選項包括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高濃度葡萄糖等。研究顯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對嚴重臀中肌撕裂的效果較佳,長期可達到更好的疼痛緩解及生活品質提升。

臀中肌的復健運動這樣做




臀中肌受傷相當常見,久坐的上班族及運動愛好者都是高危險群。避免維持久坐加上充足運動,並且強化臀中肌及核心肌群,是遠離臀中肌受傷最好的方法!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