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開講台灣人的故事》小溪也有大歷史

優傳媒/ 2023.10.12 22:01

看遍落日美景的沙崙海灘,左側緊鄰漁人碼頭,是觀賞清同治年間「淡北八景」中「淡江吼濤」,及50多年前年前淡水鎮公所倡議「海口嚥日」的最佳所在。我很愛這落日美景,但沙灘右側,小小的,不知名的「公司田溪」,卻也引起我的注意。

 

作者/林明美

 

「公司田溪」入海處形成許多沙洲,成為沙崙海灘的一部分。每天兩次,漲潮時河面像個小湖,退潮時則沙洲處處。

 

淡水夕照,海口嚥日

所謂「海口嚥日」,也就是「淡水夕照」,以秋季最美:「夕陽西沉、下映浪花…,冉冉自此墜海,如被吞嚥然」(1966,徵信新聞報,即中國時報前身)。

 

沙崙海灘左側這些鄰居們,在島上不只家喻戶曉,甚至吸引許多國際人士慕名專程前來。至於海灘右側呢?

 

不過是一名不為人知的村婦罷了!這名村婦,就位在我們社區旁,她的出海口在沙崙海灘右側,事實上,根本就是海灘的一部分,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出其實有一大片沙灘,是她日積月累創造出來的成果。

 

圖中就是沙崙海灘,照片盡頭的樹叢處為漁人碼頭後方,照片前端則是「公司田溪」出海所形成的沙洲。

 

曾經滄海難為水,看慣淡水河海的美景天成,對這位不起眼村婦,可一點不放在心上。心想,也不過就是常見的一條鄉間小溪流罷了。雖然天天享受她的「天然」,包括隨海水潮汐漲落,時而形成沼澤湖泊,時而形成土丘沙洲的自然景觀,河邊大片台灣原生雜林,以及此起彼落的鳥鳴狗吠等,倒也不曾深究這位村婦的身世。

 

不過,名字倒是奇特:「公司田溪」。什麼「公司」?什麼「田」?

 

什麼公司?什麼田?

喜歡尋根究底的人,經不起好奇心趨使,除了動手動腳找資料外,有空時,沿著社區旁的出海口,往上游探秘。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原來這條溪,也是名門閨秀,發源於陽明山系的大屯山腳下,流經觀光果園、楓樹湖、大溪橋、泉州厝、口湖子、下水尾仔、頂埤島、埤島橋、虎頭山、風空口、公司田橋、崁腳、賣菜崎、大庄等地,最後經「港仔坪」注入臺灣海峽。

 

在舊港坪營區的新市鎮工程開發中央,留下一座道教信仰的「天師」。

 

「公司田溪」出海處,舊日稱為「港仔坪」,此處地勢平坦,原為一百多戶農家聚落,其後因淡海新市鎮開發,徵收農田,遷離居民,目前舊建築僅保留當地居民稱為祖師廟的「天師」。另外,海軍在此區內原有一處達50年以上的「港坪營區」,也因淡海新市鎮總體開發,已遷至三芝新營區,舊營區則交由內政部營建署規劃為公園、文教用地及住宅區等。

 

「公司田溪」名稱來源有兩種可能。一種說法認為是西元1642年荷蘭人殖民台灣,以淡水為主要據點,並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開墾,故以「公司」命名。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是早期漢人移民,因居住及農田墾種需求,組成共同經營的「公司」組織,因此,此地以「公司田」為名,溪流也因而稱為「公司田溪」。

 

經學者翁佳音考證,認為應以後項,也就是漢人移民的公司組織較為可能。

 

清政府領台後,漢人開墾足跡逐漸向北部發展,淡水及對岸的八里是移民入台的主要登陸地。清末淡水對外聯絡道路「基隆淡水道」,南為淡水街,北至老梅莊,是從淡水地區到北部各區域的主要運輸道路,而穿越其中的「公司田溪」不僅串連南北,更可往西到達沿海聚落。公司田溪」下游一帶,舊名「大庄」,沿途盡是淡水開發史的遺跡,可說是漢人在北臺灣最早的開墾地。

 

看來這條小溪,不只是農民組成共同營運的「公司田」旁的溪流,也是歷史上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河川呢!

 

後來呢?

我們常常沿著「公司田溪」下游出海口散步。最常走的路徑,是從出海口向上沿溪右岸繞至左岸,再順著溪流入海方向走到沙崙海邊,看浪濤拍岸,看潮汐變化。

 

有一次,沒時間跑到海邊赤腳踏浪,乾脆直接回頭,順著來時路從左岸走回右岸。走著走著,猛然發現剛剛才走過的路,從相反方向再走過來,眼睛所見的景色卻是那麼不同,似曾相識,卻又似乎不識。即使是相同的一棵樹或草木,也都那麼的不同,許多來時沒注意到的景象,以全新面貌展現面前。

 

這種感受,好似生命歷程在眼前重現,轉帶似的一幕幕倒轉。就像坐在飛速奔馳的火車內看著車窗外景物,曾經看過多少,又漏失掉多少呢?

 

是啊!聯想起,過去歲月中,有多少美好的人事物近在眼前,而我們卻無知無覺,只活在自己認為的苦難中呢?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