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虎頭蜂逼近 新北市政府啟動教育宣導 保護市民遠離蜂螫威脅

新頭條/ 2023.10.11 22:12

記者黃俊育 / 新北報導

新北市政府動保處近日舉辦112年新北市蜂螫事件教育宣導講習及研商各機關處理蜂螫事項會議」,認識虎頭蜂專業訓練,邀集25個公部門單位、17個轄內登山協會,聽取國內研究虎頭蜂專家安奎博士解說各蜂種習性,提供登山注意事項,包含遇到虎頭蜂面對方式,以及如何預防虎頭蜂螫人等實務經驗,動保處表示,11月底前仍為虎頭蜂活躍期,呼籲民眾仍應避免行徑郊區叢林。

虎頭蜂專家安奎博士表示,臺灣最為常見的虎頭蜂第一名為黑腹虎頭蜂,在山野地區的高大樹枝上築巢,蜂巢出入口有2至3個,當蜂巢受到強烈侵擾、振動後,短時間內可出動大量的攻擊蜂,追擊距離可以達100公尺,也是螫人死傷最多的一種 。中華大虎頭蜂又稱土蜂螫人死傷機率排名第二,在山野荒僻地區的地下築巢,蜂巢在地下視野有限,出入口通常只有一個,人的腳步聲會侵擾牠們,接近蜂巢2~5公尺就可能被攻擊,追擊距離約有50公尺,其螫針會留在皮膚,在深山地區被螫傷,應盡快用紙片或鑷子去除螫針,才不會在體內持續放毒。另常見黃腳虎頭蜂棲息在山野地區,在視野廣闊的高大樹枝上築巢,螫人死傷機率排名第三,追擊距離有50~100公尺。

▲112年9月21日捕蜂人員加強外牆噴消。(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

都會區中為黃腰虎頭蜂最常見,會在校園、公園、住宅區築巢,追擊距離約有30公尺,其築巢可到籃球大小。安奎說,任何蜂類只要不要碰觸或攻擊蜂巢,牠們就不會群起而攻,虎頭蜂基本上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虎頭蜂攻擊行為與「敵害」間反應是互動的,而且瞬息萬變,所以遇到虎頭蜂攻擊,沒有「百分之百有效」的預防方法,但按建議的原則臨機應變,則可以減少傷亡。

安奎博士詳細解說道,虎頭蜂靠近,人的本能反應是突然尖叫、急速搖頭躲避,或用手及衣物拍打等,這些行為會讓虎頭蜂認為是「敵害」,立即搖身一變成為攻擊蜂,像是隨風飄動的黑色頭髮、急速眨動的眼睛、害怕驚叫的嘴、緊張喘氣的鼻子、拍打虎頭蜂的手,這些快速動作都會惹惱牠們,遭受攻擊。

若遇一、兩隻虎頭蜂「飛近身邊」須保持鎮靜、屏住呼吸,採集蜂查覺沒有食物就會自動離去,民眾只要保持警覺即可;若圍繞著頭部打轉虎頭蜂越來越多,表示虎頭蜂巢在附近,蜂群在警戒狀態,在還沒全面攻擊之前,朝虎頭蜂飛來的反向或上風,沉穩大步離開現場。

▲112年9月21日新店區某住宅外牆虎頭蜂巢已淨除。(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

另外安奎也表示,虎頭蜂捕食小型昆蟲,控制這地區大自然的害蟲族群,維持自然的生態平衡,在生態上也扮演除害蟲腳色,不要進入較深草叢或無人跡的小徑,登山活動盡量穿戴表面光滑、淺色長袖衣褲及帽子、運動鞋,深色、表面粗糙的衣物,是蜂類比較喜好攻擊目標,也應避免使用有香氣物品,以免招來蜂類。一旦被螫,蜂群發出強烈警報費洛蒙,召來同伴攻擊,應要要保持冷靜,看清楚逃跑路徑,以免摔傷、跌落小溪或山谷,人多時,從不同方向跑開,以分散虎頭蜂的攻擊。

為在捕蜂過程確保人員安全,動保處進行業務分工,包含消防局接獲通報時須設前進指揮所,將發生點、民眾資訊提供捕蜂人員立即前往,並告知警察局、公所進行現場出入口封鎖、設告示牌,進行管制。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捕蜂作業為高危險業務,委由專業廠商整合捕蜂技術及人力資源,並於契約書中規範每年需辦理捕蜂人員專業深度訓練,兼顧捕蜂作業的安全性及確實性,委外廠商須提具專業教育訓練報告及相關勞檢證明,執行捕蜂作業需加強職業安全危害檢查事項,謹慎處理蜂巢通報案件,確實移除蜂巢並帶走,避免衍伸蜂殘留導致居民人身安全受損之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