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香港官員似乎認為他們在 "一國兩制 "下束手無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利用自己的關係,讓大陸官員充分認識到這種任意執法的危險性。這不僅對大陸有利,對香港更有利。(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香港如何才能重振雄風?這似乎是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尤其是香港在國際上的東山再起至今,仍未達到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底,在疫情封控解除時所說的 "香港總會重新振作,而且比以往更好"。
誠然,隨後為吸引遊客和商業人才而採取的免費機票和消費券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8月份的遊客人數達到了410萬,相當於疫情大流行前的 84%。
香港的悲觀情緒依然存在
但對香港未來的悲觀情緒依然存在,尤其是在2019年動亂和2020年實施國家安全法之後,國際企業和投資者對香港的司法獨立普遍表示擔憂。
8月份,香港房價連續第四個月下跌,與2021年9月的峰值相比下跌了約 15%。當月,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額僅略高於 1000 億港元。
9月27日,香港證券交易所收盤時的成交額低於800億港元,還不到在美國上市的特斯拉一家公司(成交額達328億美元,折合2,558億港元)成交額的三分之一。
香港政府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研究取消樓市抑制措施,以阻止房地產市場的惡化,並已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來審查股市的流動性。
但是,要恢復信心並增強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僅靠短期解決方案是不夠的。
李家超煥發 "敢為天下先 "
現在特首李家超正在為本月晚些發表的施政報告做最後的準備。我強烈呼籲他可以大膽而富有創造性地制定一項行動計畫,讓香港重新煥發 "敢為天下先 "的精神,讓人們再次對這座偉大的城市感到興奮和自豪。
首先,他必須表現出解決住房問題的決心和勇氣,香港是世界上住房成本最高城市之一,惡劣居住環境已成為老百姓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的主要根源。
1993年我剛來香港不久,就讀到了關於 "籠屋"的報導,也就是說,窮人和其他社會底層人士睡在被鐵絲籠包圍的單人床上。
(圖/取自網路)
三十年後,這些 "籠屋"依然存在,但現在被稱為 "床位寓所",由政府頒發許可證。據估計,籠屋居民現有大約5000人左右,少於2007年的53200人。但從更廣的範圍來看,仍有22萬人生活在擁擠的棺材房中。
在這30年裡,我讀過太多關於本港政界和商界精英搓手頓足的報導,他們都在感歎缺乏簡單的解決方案。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其中一些人在過去幾年中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北望北京,但他們並沒有學到任何有意義的東西。
香港應該向北京學習
事實上,要解決住房危機,香港可以也應該向北京學習。
2015年,習近平主席誓言內地將在2020年底前消除絕對貧困,當時約有7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習近平親自指揮和部署,動員數十萬人走遍全國各地貧困地區,走村串戶與貧困家庭交談,建立個人檔案,詳細記錄他們的需求和研究幫助他們的方法。
2021年2月,習近平宣佈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8年之間,9899 萬人擺脫了絕對貧困。
相比之下,我敢打賭,香港政府連居住在 "籠屋 "和 "劏房 "中的準確人數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說他們的具體需求和致困原因了。
習近平多次敦促香港解決住房問題,主管香港事務的最高官員夏寶龍甚至向香港提出挑戰,要求香港在2049年前告別 "籠屋 "和 "劏房"。但香港真的等不了那麼久。
李家超是否有足夠的膽量將這一期限提前到2032年,就是他未來的第二個任期結束的時間點?
特首必須親自上陣指揮
這意味著特首必須親自上陣指揮和部署,動員整個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不僅要制定新的房屋政策,還要制定幫助城市貧民和弱勢群體的整體計畫。在香港市民和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這將是一場艱苦的鬥爭,但並非不可能。
當然,也會有人大聲反對,認為大幅增加公屋供應可能會影響私人住宅價格。這種論調既乏味又空洞。在新加坡,80%以上的人居住在由政府建屋發展局開發和管理的高層樓宇中。這並沒有壓低這個島國的私人住宅價格(移民的湧入可能有所幫助)。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做更多的工作,向外部世界,特別是北京,大力解釋 "兩制 "之美,從而有力地捍衛香港的自治和自由。香港必須更好地利用其對北京的影響力,遊說中央政府重新考慮直接影響香港的政策和做法。
例如,今年6月,我曾在本欄撰文談及“邊控”措施如何損害了中國歡迎外國企業的努力。
許多因商業糾紛或與被調查個人有關聯而被禁止離開大陸的人都來自香港。最新的例子是野村駐香港的中國投行業務主席王仲何被邊控,他可以在中國大陸自由行動,但不能離境。
到目前為止,香港官員似乎認為他們在 "一國兩制 "下束手無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利用自己的關係,讓大陸官員充分認識到這種任意執法的危險性。這不僅對大陸有利,對香港更有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者簡介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於2022年10月底告別,2023年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重回香港踏上新聞教育的新征程,為所鍾愛的新聞事業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