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蟬聯國人發生癌症排名第一位,除了跟人口老化有關之外,極大部分與飲食、生活型態有高度相關,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指出:「到門診求診的病人許多都福態,罹患三高、脂肪肝的比例佔半數以上,大腸癌的盛行其實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
脂肪肝跟大腸癌呈現正相關
梁金銅經過多年的觀察,發現有 5-6 成的大腸癌患者,同時也有脂肪肝,到底兩者疾病是有關聯性的嗎?梁金銅解釋:「現在從更多研究結果發現,消除脂肪肝要快,否則緊接著就可能出現大腸癌。」
脂肪肝在醫學上的定義是,肝內脂肪的含量超過全肝的 5% ,最簡單理解的成因就是指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肝細胞內,大多歸類在非過度飲酒的導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美國大直腸癌醫學會在 2018 年官方的期刊上,分析一篇研究論文,其中提到 2976 名受試者,進行腹部超音波及大腸癌鏡的檢測,結果發現脂肪肝指數越高的人,大腸癌的罹患風險越高,「而且肝脂數越高的人,當得到大腸癌普遍都是已經晚期,認為預測大腸癌風險,脂肪肝可做為參考依據。」
逆轉脂肪肝首重改善代謝症候群
想要逆轉脂肪肝可以先從改代謝症候群開始,從最簡單飲食上可以澱粉類適量控制、多吃蔬果、蛋白質、低脂食物等,減少果糖的攝取。梁金銅提到:「在亞洲地區每年脂肪肝人口約增加 3-4 %,但其中有 60 %是可以單透過飲食和運動來做改善。」
若是本身就是上述提到的高風險族群,更應該著重在健康檢查,及早有機會早點找出大腸癌,進行後續的處理及治療,大腸癌現行利用糞便潛血檢查是一項最快速、便宜、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建議一般民眾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常可再進一步做大腸鏡。
這兩個部位長腫瘤機會最高
而民眾別忽略在大腸癌當中,其實有三分之一屬於「直腸癌」,再來乙狀結腸長得腫瘤也佔三分之一,但為什麼在這兩個部位長腫瘤的機會較大?梁金銅解釋:「主要是跟人體消化食物的方式有關,因為人要消化食物需要經過長途跋涉,食物在胃停留時間是四小時,之後到小腸消化吸收,六個小時就消化吸收完成,但大部分殘渣都在直腸跟乙狀結腸中,接觸的時間最長,導致產生腫瘤風險較大。」
左右側大腸癌症狀大不同
而血便也是患者常見的症狀因此前往求診,但許多腸胃道症狀都可能出現血便,民眾可以從血便顏色、流血位置來做判別,像是一開始排便有出血、還是解完大便後出現血,梁金銅說:「大部分痔瘡、肛門微血管破裂,都是大便上沾黏血,混合著黏液,如果胃出血經過胃酸,顏色會像是瀝青,糞便就會變得黑黑的。」
肛門指診好尷尬!一定要做嗎?
因此,臨床醫師為了做良好的判別,同時也會進行「肛門指診」,醫師會用食指插入肛門來檢查直腸肛門變病,是一種例行性的檢查,許多患者都會因此感到不好意思,但這樣的檢查是檢查直腸肛門不可或缺的例行性檢查,大多數的直腸癌也可以靠此篩檢出來,是直腸癌篩檢中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肛門指診可以讓醫師從食指的觸覺,摸到直腸腫瘤、直腸是否有凹凸不平的發炎、痔瘡血管噴張、肛門裂痕留下的疤痕等,梁金銅提到:「若是腫瘤觸診摸起來硬硬的且根深蒂固,通常表示腫瘤已經到達晚期,反之如果摸起來還有一點彈性、可以動來動去,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或是初期的直腸癌。」
不論是因為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當患者因此來求診時,梁金銅說:「肛門指診是例行的檢查,為了病人感到不舒服、尷尬,檢查前醫師需要說明清楚,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影、賴欣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