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痰大致區分為熱痰、燥痰及寒痰三種,食療方式也不同。
痰咳不出來怎麼辦?痰液(sputum)泛指肺與支氣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道粘膜產生的分泌物,多數人都有過在感冒、過度使用喉嚨、抽菸或過敏時,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感覺喉嚨卡卡的經驗,除了祛痰藥之外,本篇將帶您了解化痰食物、化痰穴道以及快速化痰的方法。
痰的顏色看健康警訊
感冒、呼吸道感染、空汙時等等都會引起咳嗽,但病因錯綜複雜,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表示,有無痰液及痰色就是判斷病因的線索之一,整理以下4種痰的顏色:
痰的顏色 | 病因 |
黃綠色 | 痰液黏稠且為綠色或黃色時,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竇炎、氣管炎等。 |
偏白色 | 痰液偏白色或有泡泡狀分泌物,可能是鼻涕或鼻腔、氣管發炎導致。 |
粉紅色 | 咳嗽伴隨粉紅色痰液,可能與心、肺有關,如:肺高壓患者因肺血管破裂而咳出帶血的痰。 |
無痰、乾咳 | 呼吸道敏感、氣喘引起或是上呼吸道以外疾病所致。 |
止咳化痰食物有哪些?
坊間常聽到一些化痰偏方,例如:咳嗽要喝枇杷膏、蘿蔔泥可以解痰、烤橘子可以止咳化痰。對此,中醫師余雅雯指出,痰有不同顏色、質地,在中醫診斷也代表不同證型,有可能是鼻涕倒流或胃酸逆流等等原因所致,中醫將痰大致區分為熱痰、燥痰及寒痰三種,食療方式也不同。
類型 | 症狀 | 化痰食物建議 |
熱痰 | ・痰液黏稠且多 ・黃綠色 ・咳嗽時,會卡痰 | 海藻類、綠豆、香蕉、白蘿蔔、芹菜、蛤蠣、冬瓜等。 |
燥痰 | ・痰少或無痰 ・白色或淡黃色 ・喉嚨乾燥,夜晚會惡化 | 豆腐、銀耳、芝麻、山藥、蓮藕、白菜及柑橘類等。 |
寒痰 | ・水狀不黏稠且透明 ・伴隨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 | 薑、大蒜、蔥、紫蘇、香菜、栗子、洋蔥、肉桂等。 |
余雅雯提醒,如果是熱痰就不適合服用枇杷膏等甜膩食物,會導致痰變多;若是咳稀痰、寒涼體質或年長者則不適合白蘿蔔泥,會導致咳嗽加劇且腹瀉。
化痰喝什麼?
除了化痰食物之外,多喝水及某些飲品如:蜂蜜檸檬、蘋果醋、薑黃熱飲也有助於止咳化痰。蜂蜜具有抗菌特性、熱檸檬茶可緩解黏稠的痰,一杯熱水加入半顆檸檬汁及兩茶匙蜂蜜;蘋果醋具有天然抗發炎、抗菌和抗真菌特性,可增強免疫系統、化痰並預防感染,混合2湯匙蘋果醋或柳橙汁,添加到 1/4杯的亞麻籽中,再加入一茶匙蜂蜜,可淋在沙拉享用;在溫牛奶中加入一些薑黃粉後飲用,可抑製痰液分泌。在中醫部分則根據秋季重養肺原則,中醫師陳潮宗建議,想要避免秋季咳嗽,可以喝以下4種茶飲。
【秋燥乾咳】
- 甘草桔梗茶:有助於滋潤喉嚨和呼吸道,緩解和預防秋季乾咳症狀。甘草6克、桔梗3克、菊花3~6克(菊花依個人喜好調整比例),加入1500~2000c.c的水,煮15分鐘。
- 潤肺桔餅茶:具有止咳潤肺之效用。桔餅取金桔蜜釀後乾燥而成,或以10克八仙果取代,以1500c.c.開水熬煮20克桔餅,放溫後飲用。
【過敏濕咳】
- 人參補氣茶:具補氣、調理脾胃功能及增強抵抗力之作用,可預防因溫差變化而引發的過敏性咳嗽。粉光參10克、人參鬚10克,以2000c.c.開水共同熬煮5~10分鐘,放溫後即可飲用。
- 黃耆補脾茶:有補脾健胃、調整免疫力及預防呼吸道疾病之作用。黃耆10克、黨參10克,以2000c.c.開水共同熬煮5~10分鐘,放溫後即可飲用。
快速化痰的方法!化痰6穴道
咳嗽咳不停、痰咳不出?以下整理幾個穴道有助於祛痰潤肺:
- 豐隆穴: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具有和胃氣、化痰濕及清神志之作用。
- 列缺穴:位在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及拇長展肌腱之間。具有宣肺平喘、利水調腸之作用。
- 天突穴:位在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具有平喘、利氣之作用。
- 尺澤穴: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具有清宣肺氣,瀉火降逆。之作用。
- 肺俞穴:位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旁開1.5寸處,約與肩胛岡內側端相平。具有調肺氣、補虛、清熱之作用
- 少海穴:位在肘內側,屈肘時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具有疏心氣、清包絡、寧神志、化痰涎之作用。
化痰藥物有哪些?
根據劉宜涵藥師表示,有些吸入、口服藥物可藉由降低痰液黏稠度,使分泌物變稀薄以利咳出或抽出,以達到所謂「化痰」之作用,但藥物無法將痰變不見,仍需藉由外力把痰液清除。以下2種為常見的化痰藥物:
- Ambroxol(Mucosolvan沐舒痰錠):Ambroxol含有溴原子的藥物分子,為化痰藥Bromhexine的活性代謝物,具有降低痰液附著力和促進排除之作用,患者可能會感到分泌物增加但質地較稀薄,相對容易咳出。
- Acetylcysteine(Actein愛克痰發泡錠/Encore):可打斷痰液中醣蛋白的雙硫鍵,使結構崩散並刺激支氣管分泌,以降低痰液黏稠度。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Emedi Health、Positive Health Wellness、醫砭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