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槿樹是台灣鄉間海邊常見防風林,雖不是名貴景觀植物,卻全身都是寶,根莖葉花都可利用。夏日嚴酷烈日下,在連綿不斷的黃槿樹遮蔽下,形成一片綠蔭,涼爽極了,是鄉間納涼的好所在。
作者/林明美
初見黃槿村姑
我原來不怎麼喜歡黃槿,看來樹皮皺皺老老的,心型葉子的形狀雖然還過得去,但顏色太綠太濃,而且葉面老是被蟲啃的坑坑巴巴,處處破洞。黃色的花朵,盛開不到一天,就落了一地,路過的人多踩幾下,就像爛泥似的,叫人怎麼也生不起憐香惜玉之情。和常見的庭園景觀植物比起來,感覺很村姑,很土氣。
小時候住在都市內,不記得有沒有見過這樹。
第一次有深刻印象,是在八里左岸的挖子尾聚落作田調。
問起當地有何鄉土特色?村民茫然搖頭,鄉下地方哪來甚麼特色?經不起一再追問,急了,才猛然伸手指著聚落內到處可見的黃槿樹,說:「過去常用朴子叢的粿葉仔墊草仔粿」。
黃槿葉(粿仔葉)是民間蒸粿仔的好搭檔。(圖/摘自網路)
喔!原來當地人稱「朴子叢」、「粿仔樹」,葉子是「粿葉仔」,花是「朴子花」
的黃槿樹,是很有環保功能的植物。葉子不只可以墊在純手工蒸製的「粿仔」下避免黏鍋黏手,菜販還可以用來包肉、包豆腐,再繫上鹹草繩,小朋友就可以一路盪著,提回家給阿娘做晚餐。
那是第一次認識黃槿樹,但印象不深。說起包豆腐、包豬肉這功能,月桃和香蕉葉,那些又長又大的葉子不是更好用嗎?小時去外婆家過暑假,外婆如果差使小舅上街買菜,小舅回來時手裡盪著鹹草繩綁的月桃葉小包,我們就知道晚餐有好料了。
以前物資嚴重缺乏時代,黃槿的葉子可以當廁紙用,樹皮可以搓成繩子,女孩們還可以用「朴子花」的汁液染指甲,嫩心葉摘下來黏在耳朵上當耳飾,花朵串起來當花項鍊。樹枝可以燒火,根還可以可作為解熱劑、催吐劑,治療咳嗽、支氣管炎。
看來,原產自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濱海地區的黃槿,雖然不能說是「外貌」協會的會員,但全身可都是有用的寶貝。
再遇黃槿英雄
今年初搬到淡水沙崙海岸附近,貪看水岸景緻,常在海邊河岸走來晃去。眼睛所見,不是人工特意種植,成排的黃槿路樹,就是土生土長,一叢叢枝幹茂密,勾來搭去,糾結成團的「朴子叢」。
這「朴子叢」,伴著我們度過東北季風呼嘯的寒冬,迎來百鳥齊鳴的春天,又送走酷熱的夏天。
相處久了,慢慢讀出黃槿樸拙的能耐。強風或暴雨後,雖然落了滿地的黃花、黃葉,但是枝頭卻還是碧綠一片,不像有些外來種,一天內就枯了枝頭。
黃槿樹根部逢春長出新芽,越聚越多。
還有,春天來臨,萬物努力向上生長。黃槿也從最底層的根部,發出許多新枝,到了夏天,蓬蓬勃勃,儼然有成林的氣勢。
最近,時序入秋了,這位樸實的「村姑」,表現更好了。秋高氣爽,迎著夕陽餘暉挺立著,成為水岸道旁不可或缺的良伴。
黃槿枝幹盤曲糾纏,縫隙極少,人畜難入,是天然的防禦林。
黃槿在台灣最為人知曉的,自然是1884年「清法戰爭」中,法軍從海上進攻淡水沙崙時,因為海岸遍佈枝葉茂密、人畜無法通行的黃槿和林投樹,導致法軍無法順利登陸,黯然退場。
在這項歷史紀錄中,黃槿樹得到「樹木何其多,黃槿最英雄」的美譽,因而淡水輕軌捷運站的「清法戰爭古戰場」附近的公共藝術,黃槿樹的花、葉,自然成為主要設計元素之一。
且慢,猛然想起,那也立了功的林投姐呢?是否成為英雌?似乎沒聽說,只知道那黃槿,意外的由純樸村姑,蛻變為戰爭英雄。
淡水輕軌捷運站圍籬,以黃槿花葉為設計元素。(圖/摘自網路)
畫黃槿
台灣北部的黃槿,除了冬季和風季外,幾乎全年都會開花。花期最盛的要屬夏季,五片螺旋狀,像羽毛球似的黃色花朵掛滿樹梢,給海岸增添許多色彩,也吸引眾多鳥類朋友來訪。
黃槿的花成五片螺旋狀,類似像羽毛球,黃色,成熟轉橘色,通常只開一天。
我們住在遠離都市的海邊,最親近的鄰居們,可說是這些隨著季節更迭,千變萬化的植物及各種鳥兒、蟲兒們,感動的以手機拍下影像的同時,也想著如何可以更真誠的留下這些朋友的倩影。
黃槿葉呈波狀齒緣,對生葉脈外,佈滿不規則線條,密密麻麻織起整片葉子的網絡。(白描圖/作者手繪)
摘下一片沒有蟲咬的黃槿葉,嘗試著拿起鉛筆描摹它的長相。赫然發現,除了對生的規則葉脈外,樹葉的波狀齒緣,居然佈滿不規則的線條,密密麻麻織起整片葉子的網絡。看來雜亂,卻又似乎亂中有序,雖說似乎有序,卻又很難找出規則。想想,這是不是就是它枝枒橫生,勾來搭去,可作為防風林,也可以打敗法軍的原因呢?
後來呢?
沙灘旁某餐廳前,幾株看來年紀很大的老黃槿,自然的結成陰涼的綠棚,從樹葉中撒下的陽光一點都不熱,儼然沙灘中的綠洲。常見來自各國的老外和年輕朋友們,穿著清涼的服裝,喝著冰啤酒,在樹蔭下,成群暢談歡笑。
忽然想到,這幾株老黃槿,是不是曾經阻擋過法軍登陸?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