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1960年代嘉義客移民無心插柳 金針遍野

客家電視台/黃小琪 花蓮玉里 2023.09.27 19:00
位於東海岸山脈,花蓮玉里的赤科山,在1960年代,由一群嘉義客籍移民,東遷來到山上開墾,因緣際會種植了金針,並發展出規模產業,早在30年前鼎盛時期時,「上山採金針」就是玉里人的記憶之一,目前山區還保留許多舊工寮和拓荒時期的歷史老屋,也還看得到傳統日晒金針的做法,做為後山具代表性的客家產業聚落,未來持續推動產業與觀光結合,是地方最大的目標。 後山日先照,雖然赤科山因海岸山脈阻擋,看不到日出,但清晨時分的光線,仍讓赤科山美麗動人。 早上不到7點,採收工已經戴好斗笠、穿上雨褲,進到園子裡工作了,採金針採的是未開的花苞,一根一根的。 採收工:「你看這個有沒有,這個就是要採的,這個就是明天要採,它明天才會(黃),(所以是採黃的是嗎?)對對對對。(不能夠開花?)不行。」 金針不採任它開花,就是觀賞用的留花區,採下來的金針還要晒乾,就像晒穀子一樣,禾埕、屋頂都是好場地。 種金針農民 汪榮源:「要熟練,否則你撒的時候會整坨,就是整坨,他不會的(人)就是不會很鬆散,有的會整坨這樣。」 這棟保存完整,有50多年歷史的老屋共前後兩進,是花蓮海拔最高的傳統伙房,不只氣派,梁柱上的雕花也十分細緻,這是早期住民從嘉義原鄉請來匠師,在山上就地取材赤科木打造起來的。 種金針農民 汪阿丁:「我阿公那個時候他來的時候他說,(赤科山)1年12個月,有10個月都下著毛毛細雨,起霧這樣子,所以它這個地方在早期,5、60年前來講,它是很潮濕的一個地方,所以那個時候(老屋)做成兩進,有中間的天井,最主要就是能夠採光。」 1980年代是赤科山採金針全盛期,總能吸引各地農工上山,當時的舊工寮還在,時光也彷彿靜止了一般,赤科山之所以能開發,是因為1959年臺灣西部發生八七水災,有許多來自嘉義竹崎,梅山一帶的客家人,來到赤科山並帶入了金針產業。 種金針農民 汪榮源:「早期因為山豬多、猴子多,所有的你種花生還是種玉米包穀,要好的時候都被牠吃掉,後來就是我們西部有人過來種,種了就有人買,有人買 大家看到(機會)就開始種,形成這樣。」 種金針農民 汪阿丁:「像我們剛剛看到,我們地面上晒的金針跟屋頂晒的,就是我們早期,最傳統的一個金針的做法,基本上我們是讓觀光客拍照,還有瞭解說我們早期,一個金針傳統的做法。」 不同於以往,現在的赤科山餐飲、民宿逐漸發達,約60戶總農戶之中,有3分之1兼營服務業,甚至藉地利之便推廣園藝活動,為山上的休閒與觀光產業打基礎。 赤科山農民 潘素琴:「我是園藝治療師,就是會教 教DIY多肉的或是植物的,認識香草的,基本上我服務的對象就是老人跟小孩。」 玉溪地區農會推廣主任 陳美羚:「我們(金針)總面積大概200多公頃,那我們留花今年面積大約40公頃左右,對 就是全臺最大的留花面積。」 除了金針,赤科山現在也成了臺灣知名的高海拔茶區,山上農民所製作的蜜香紅茶,今年連番在國際評鑑賽上出風頭,成了赤科山多角化經營的契機。 赤科山農民 林雅卿:「海岸山脈只有六十石山跟赤科山,是唯二的茶區,海岸山脈的話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東北季風把水氣漫過來之後,我們這邊有充沛的水氣,滋養著我們的茶樹,那還有中央山脈,幫我們阻隔了大陸來的霧霾。」 赤科山從最早期種金針,到現在許多第3、第4代接手,發展山區休閒觀光,以及其它競爭型農產品,山上的故事越來越豐富,而這也是赤科山前景之所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