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天寶服飾誌》沉浸式漢服走秀 10/15 大同大學展演!

台灣好報/ 2023.09.25 08:44
▲《天寶服飾誌》2023漢服走秀

【記者 沁諠/台北 報導】以唐代復原古樂推廣的「上元燕楽舍」推出以唐代沉浸式主題活動「昭和唐唐—2023菊月文化祭」及「《天寶服飾誌》2023漢服走秀」兩大有趣的文化體驗及裝束復原展演活動,將於10月15日於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登場!

▲活動大使—漢服小王爺鍾憫豪「著華夏服章之美,延續千年光輝」

上元燕楽舍的團長蔡昇達表示,本次裝束復原展演分別由「繁花‧夢古典美學」冉雪蝶策展、「那個姑娘整體造型」呂引兒擔任造形總監,攜手「玉人閣古風工作室」、「夏商周Natsuko」、「糖國美人」、「長詩齋」、「妍究苑古風」,與中國上海的「裝束復原小組」服裝協力,共同打造以文物考據的真實唐代服飾造型,並由上元燕楽舍現場演奏破譯唐代傳世古譜,為走秀展演配以燕樂、雅樂,帶觀眾一睹唐代貴族的時尚穿著、妝容。以「歷史還原」為基礎,貫徹走秀展演的「服、化、道」。

策展人冉雪蝶表示,《天寶服飾誌》2023漢服走秀展出西漢至五代(202 BC – 979 AD)之間的16套復原服飾,參考依據包含出土文物、墓壁畫、陶俑等,並搭配對應的朝代仿妝。復原款漢服因為考據嚴謹,以及織品、章紋,相對難找等種種因素,多僅能尋找專業品牌特殊訂製,相較於現代體系的批量生產漢服,十分稀有。

造型總監呂引兒表示,盛唐以後國富民強,女性自由意識強烈,也較其他朝代女性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婦女的妝容發展如百花齊放:有豪放不羈的「酒暈妝」、有妒火中燒的「血暈妝」,甚至還有淒涼悲切的「時世妝」,以及爭奇鬥艷的「北苑妝」。生在唐代,女性的創意不受限制,美的標準只由自己定義。

▲繁花.夢古典美學

主辦人蔡昇達表示,琵琶作為現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其實歷盡風霜與波折。華夏原有的「晉琵琶(四絃十三柱)」因戰亂在北方失傳,取而代之的是波斯傳入的「曲項琵琶(四絃四柱)」,後來為拓展更寬廣的音域,與唐阮咸(四絃十三柱)融合成現代「漢式北琶」的基本雛形,四絃曲項琵琶逐漸於中國走向消亡。

接觸漢服逾13年,從興趣入門到學術研究,至今已是第二次策畫「復原裝束走秀」的冉雪蝶認為:「服裝是一種載體,盛載各方領域的記憶與技藝,也是最能了解一個國家、民族或朝代歷史的方式之一」。自滿清入關「剃髮易服」政策(1645 – 1911)始,從漢網、漢服吧,直至王樂天帶起的漢服復興運動,經過300多年的時代斷層,漢民族「傳統」服飾(簡稱漢服)在吸收新時代的元素創新下逐漸向「非主流化(Sub-culturize)」發展,這時就需回顧審視所謂「傳統」最初的原貌。冉雪蝶笑著說:「傳統服飾宜古宜今,從真實的歷史脈絡去了解漢服,先有復原方能知曉如何再興、創新」。

▲【化】唐仕女仿妝妝容,展現盛世下女性的多元時尚審美

溫柔恬靜的談吐間,雪蝶的言語透露著一股剛毅與果敢,在去年的「衣尚風流2022漢服走秀」堅持拒絕商業贊助與政治利益的合作。雪蝶追求的是「藝術的純粹」而非被資本染指的階級追逐,或許是這股長期對漢服推廣的決心與赤誠感動了身邊的人,號召到一群有志之士,成就了臺灣第一場復原裝束走秀「衣尚風流2022漢服走秀」。
(部分內容節錄自衣尚風流籌辦期間)

透過不斷進修成為頂尖造型師的呂引兒,表示自己非常榮幸能受邀擔任《天寶服飾誌》2023漢服走秀的造型總監,在前期與冉雪蝶老師緊密合作,全權負責宣傳照的20套復原造型。當問到總共需要耗時多久,呂引兒思索了一下,表情微妙地透漏出些許無奈,表示因為本次活動十分盛大,又邀請到裝束復原小組服裝協力,所以分外珍惜這次機會,如果每個造型都以頂規的精緻程度來算,就要耗時將近60小時來完成所有造型!這個驚人的數字,令人不禁繼續追問:「這麼龐大的工作量,不會影響到妳原本的工作安排嗎?」

▲【服】珍貴文物復原裝束,欣賞古人服飾的真實風貌

原來,呂引兒從原本的接案工作者,於六月從廣州進修妝造回來後,在機緣巧合下決定租下中正區一獨立空間,正式成立個人實體工作室,而在裝潢期間的空檔,正好足夠投入本次裝束復原走秀的宣傳照合作。呂引兒說:「我想一切都是天注定好的吧!」,並表示命運的安排雖有時令人惶恐,但總能帶來許多驚喜。呂引兒還補充,「那個姑娘整體造型」工作室將於10月7日舉辦開幕茶會,另外預計10月底將規劃「古風髮型速成班」來協助沒來得及預約造型服務的漢服同好,迎接11月的漢服節活動!

受邀成為本次《天寶服飾誌》2023漢服走秀的模特「漢服小王爺憫豪」,因外型亮眼又時常身著漢服穿梭於臺北街頭,數次登上各大社群與新聞版面。鍾憫豪表示,自幼時起,就常披著棉被扮演古代角色,對傳統服飾充滿強烈的興趣,但始終不清楚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究竟為何?直到近而立之年,才透過短影音媒體接觸到漢服,最初僅僅是受漢服的外觀吸引,由此入門後,又逐漸深入了解漢服背後中華文化的千年底蘊與傳承。

▲【道】奈良正倉院遺世唐代「四絃曲項琵琶」登場

儘管知道漢服與現代時裝存在時代差異,但鍾憫豪始終堅信,如果今日無人穿漢服,這千年傳統文化也將逐漸消逝。因此,他積極參與漢服推廣活動,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人認識漢服,甚至鼓勵他人穿上漢服,將漢服展示給世人。他深信,只要有人穿漢服,就有人欣賞,漢服文化才能繼續傳承下去,延續千年的光輝。(照片上元燕楽舍提供)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