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瑞芳2山友遭虎頭蜂螫死,凶手確認了!急診醫師:4招自救免驚慌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3.09.23 10:31

近日新北市瑞芳區八分寮登山區發生20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造成11人受傷,並有2名男子送醫不治。新北市動保處證實,根據消防人員被咬的傷口及比對有人拍到的照片,認定凶手是黃腳虎頭蜂。事實上,在急診收治被虎頭蜂螫的患者時有所聞,但是,如果被虎頭蜂螫,要怎麼樣自救脫離險境?來聽聽急診醫師翁梓華的說明。

瑞芳2山友遭虎頭蜂螫死,凶手確認了!急診醫師:4招自救免驚慌

台灣虎頭蜂有7種,其中3種能避就避

台灣本土虎頭蜂有7種,為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和黑腹虎頭蜂,其中的3種要特別注意,如果看到要儘量繞道而行:

小心這3種虎頭蜂(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小心這3種虎頭蜂(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黑腹虎頭蜂:

雖然個頭矮小,攻擊性卻很強,廣泛分布於淺山至中海拔,由於全身黝黑,遠遠看起來很像螞蟻,如果樹上或是土穴看到蜂巢,上面趴滿像「螞蟻」的樣子,基本上就是他們。

黃腰虎頭蜂:

這類的虎頭蜂則是腰部有一段是黃色的,雖然性格相對溫馴,由於棲息地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常常會以人的屋簷、窗台、近郊附近的草叢、樹木為家,離人類活動範圍近是這類虎頭蜂容易螫人的原因。

黃腳虎頭蜂:

這類的虎頭蜂腳是黃色的,分布範圍也大約是淺山至中海拔,由於腳是黃色的不太明顯,遠看就有點像是沒有腳的昆蟲,攻擊性次強,也是本次案件的主角。

9到11月是虎頭蜂螫高峰期,提高警覺

虎頭蜂的習性跟一般的蜜蜂不太一樣,他們在一年度,主要會分成三個蜂巢成長階段:

虎頭蜂螫高峰期(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虎頭蜂螫高峰期(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推薦閱讀:瑞芳2山友遭虎頭蜂螫死,凶手確認了!急診醫師:4招自救免驚慌

12-4月蜂王繁殖期:

蜂王單獨築巢,在選定的地點開始繁殖下一批虎頭蜂班底,這時候通常虎頭蜂的活動範圍都在蜂巢內,不太會螫人

5-9月蜂群壯大期:

這段期間,由於第一批的虎頭蜂班底已經成熟,虎頭蜂的進食、築巢等等都已經有班底,蜂群開始進入快速擴增期,但這段期間,活動範圍是在蜂巢附近,其實不太會被螫。

9-11月蜂群裂變期:這段期間,由於原本的蜂巢已經乘載不了太多虎頭蜂,虎頭蜂們會帶著新的虎頭蜂王另覓蹊徑,這時候虎頭蜂活動範圍最廣,也最容易造成螫人事件。

急診醫師翁梓華表示,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避免虎頭蜂螫,永遠是最好的防範辦法,特別是在9-11月的蜂螫高峰期,遠離虎頭蜂巢穴,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不幸遭到蜂螫,以下提供給大家「通則」,民眾可以按照以下4大步驟來自救:

蜂螫自救4大步驟(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蜂螫自救4大步驟(圖片提供/急診醫師翁梓華)

蜂螫自救4大步驟

第一步:儘速移除螫針

蜂螫可以粗分為一般蜜蜂螫以及虎頭蜂螫,虎頭蜂螫通常不會有螫針殘留,但一般蜜蜂殘留在皮膚的螫針上往往會伴隨有毒囊在上面,而毒囊如果沒有及時移除,殘留的毒囊上還會收縮,持續地將毒液注入身體內造成更大的皮膚發炎反應,而通常蜜蜂螫針都不深,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衣物即可拍落螫針。

第二步: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

由於蜜蜂是群居性的生物,會有「追擊」的傾象,同時殘留螫針會釋放蜜蜂的費洛蒙,會引來更多的蜜蜂群起而攻之,通常一開始被螫,人還不會立即失去行動能力,往往是後續被追擊的蜂螫,才會讓人失去行動力,因此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會是避免後續被更多蜂螫得最好解方,一般來說,蜂螫追擊距離大約都是10公尺到100公尺不等,稍微移動,就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第三步:腎上腺筆

部分的人對於蜂螫會產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演變成喘、呼吸急促、休克等,這時候,即時性的使用腎上腺筆(Epipen)可以救命,對於如果常常在戶外活動的人,特別在這個季節會建議可以準備一隻在身邊。

第四步:冰敷

被蜂螫的地方往往會疼痛或是非常癢,冰敷可以大幅度減少身體細胞激素像是抗組織胺等等物質的產生,可以緩解蜂螫的不適,同時達到消腫的效果。

當然蜂螫自救處理完之後,還是會建議民眾還是要前往急診評估,由急診醫師協助打破傷風疫苗,同時可以協助開立一些抗組織胺的藥物,以及皮膚塗抹的藥膏,讓大家可以更安心。

自然界的各種毒蛇猛獸傷害,像是蜂螫、毒蛇咬、水母螫等等,一直以來都是急診重要的課題,人其實很脆弱,如果沒有防患於未然,暴風雨來臨時,無論多麼華麗的外表,都是無法遮擋的。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延伸閱讀】

新鞋老是「咬腳」害破皮流血?趙昭明醫師:5秘訣擺脫新鞋咬腳窘境

雞蛋到台灣後,如何維持新鮮度?專家:取決2個關鍵方法!

肥胖、白帶多,小心痰濕體質惹禍!賴睿昕中醫師:3大NG飲食不要犯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1/9253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