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史上最多!50件臺灣數位藝術作品 林茲電子藝術節展現臺灣文化科技軟實力

中央社/ 2023.09.12 15:47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912 15:47:27)文策院於林茲電子藝術節舉辦講座,由左而右依序為主持人陳依靖、陳姿尹、莊向峰、黃心健、柯惠晴、黃彥霖、敖瀚林(文策院/提供)

超過 40 年歷史、全球最大的數位藝術節「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常以結合藝術、文化與科技的多元視角回應時代脈動。今年主題為「Who Owns the Truth?」(中譯:誰擁有真相?),臺灣作品表現亮眼,不僅有兩件作品《Inter net》及《迴映》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獎」新動畫藝術類(New Animation Art)榮譽獎,整個藝術節共有近 50 件作品參展,盛況空前。

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今年持續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合作,藝術節期間舉辦議題講座與國際交流會。對於臺灣今年參展盛況,文策院院長盧俊偉表示,臺灣的科技以人為本且科技產品及服務具有國際聲量,加上創作能量豐沛,在文化科技領域的創作者一直挑戰以人文與藝術突破科技的邊界,而非讓科技定義我們的生活。今年共有 50 件作品參展且兩件獲獎,是各方長期累績的成果。我們將持續深化國內文化科技創作者、業者與國際的連結與合作,增加臺灣創作者及作品的國際能見度及跨域合作機會,讓臺灣文化科技實力產生國際影響力。

在文策院舉辦的臺灣交流會中,林茲電子藝術節營運長 Martin Honzik致詞(文策院/提供)

林茲電子藝術中心藝術節營運長 Martin Honzik 表示,來自臺灣的作品多元且獨樹一格,令人印象深刻。今年藝術節很榮幸能展出這麼多的臺灣作品,也邀請許多臺灣創作者與會,探討科技如何為人類服務。透過與文策院的合作,今年在林茲開花結果,不只建立更多與臺灣的友好橋樑,更能提供文化科技創作者一個自由表達、呈現多元文化的環境與國際舞台,加乘成效,邁向藝術文化、科技與社會共榮的未來。

今年有兩件臺灣作品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獎」新動畫藝術類(New Animation Art)榮譽獎,分別是兩位藝術家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所創作的《Inter net》,以及由陳昱涵、許晴雯、張瑞心、詹麗華、簡彤恩與吳沛錡等人創作的VR動畫作品《迴映》。此外,獲獎項提名或入圍的臺灣作品,還有鄭先喻創作的《這可能是你》,獲「S+T+ARTS」獎項提名,在「S+T+ARTS」展區展示。蘇匯宇的《太空戰士:酷兒時間、逃逸與靈魂的緊急疏散 》則入圍現代汽車贊助的第五屆「VH AWARD」獎項決選名單,於藝術節期間在「Deep Space 8K」專區中展演。

參展作品來自工研院、虛實展演發展協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單位,以及黃心健、鄭淑麗等多位藝術家們,總計將近 50 件作品,創下臺灣作品參展新紀錄。

文策院舉辦的臺灣交流會,有來自各地的創作者與業者參與,現場氣氛熱絡。(文策院/提供)

文策院於當地時間 9 日舉辦的「Not your data? Ope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講座,集結黃心健、陽春麵研究舍、工研院專案副理柯惠晴、數位發展部制度工程師黃彥霖、文策院法籍顧問敖瀚林等六位講者,由 g0v 成員陳依靖主持,以創作者、技術業者及政府單位三方角度,討論科技演變帶來的正反影響,透過技術開發等優勢,可以讓創意內容不被現有平台霸權支配,且有多個單位的協力與長期支持,期望能建構多元完整的文化科技產業生態系。講座後的臺灣交流會,更吸引了來自加拿大 MUTEK 國際電子音樂節代表、智利外交部視覺藝術部門代表、文化科技研究網絡 Hexagram 成員等不同國家及領域的創作者到場。透過交流,讓國際藝術家與產業人士更深刻了解臺灣的文化科技內容生態系,期待有機會將臺灣的內容、人才與產業帶到全世界。

線上展出名單及活動資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s8S773lgX3pKBob-BKhtCwd9GFxXihCm/vie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