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表皮肉垂 西螺跨年 應曉薇

第22屆APEC圓桌會議 以生態系統的棲地保育與公私協力共商海洋生態、漁業與綠能共存良策

藍雀新傳媒/ 2023.09.07 10:46

記者何文勝 廖銘瑞/台北 高雄連線

海洋委員會6日在台北舉行APEC第22屆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中,匯聚亞太地區的專家學者及公私部門,共商綠能轉型與海洋生態、漁業共存多贏的解決之道。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教授邵廣昭,從全球風場現況、風場對魚類影響評估及常見外界對於風場質疑,以生態系統管理為基礎的棲地保育角度分析,到朝向其他有效保育措施區域(OECM)發展的可能性,抛磚引玉提出風機與漁業、海洋生態保育共存共榮的模式。

第22屆APEC圓桌會議會首(6)日下午場,邵廣昭教授從大家關注的全球風場現況談起,全球20個發展風場的區域,我國就占了16個最佳風場發展區域,經濟部依據環境敏感區評估選址,並與專家評估離岸風場對海洋生態及漁業的潛在影響。

即便如此,離岸風場還是面臨外界的質疑,包括漁民不能捕魚、風機基礎及海纜破壞底棲生物、改變海洋生態系統以及促使其他生態資源枯竭等問題。

但海洋生態、漁業與綠能真的不能共存嗎? 邵教授指出,參考2017年的文獻,離岸風機基座可形成複雜的生態系統,另外,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驗的積累,新的風機設備和建設方式正在不斷精進,減輕離岸風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關於這點,同場代表風電業者發表的沃旭能源公司企業永續資深經理李之安,也分享了國外離岸風電開發中的影響減緩及生態恢復案例,包括使用氣泡簾降低施工噪音、建造人工魚礁區、以及與WWF合作建造人工築巢塔供海鳥棲息。

他還提到了在施工階段使用新的工法,如負壓式沉箱水下基礎,以降低對海域生態的影響等等。李經理表示,沃旭能源也制定生物多樣性計畫,包括水下攝影生態監控和珊瑚復育試驗,以確保風場的永續經營。

邵廣昭教授進一步表示,國際海洋保護的趨勢,已從物種保護發展為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棲地保育,透過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域空間規劃(MSP),尋找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域(KBA)或生態學或生物學上重要的海洋區域(EBSA),將其劃定為MPA和認定為其他有效保育措施之區域(OECM),與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的漁業管理區(EBSM)相輔相成。

海洋保護區及漁業是可以相輔共榮的,從文獻及案例顯示,風機基礎具人工魚礁培育漁業資源及聚魚效果,輔以良好管理(如限制離岸風場的範圍,有效管制非法捕撈等,並擴大禁漁區的範圍、加強執法),可增惠生態系統並創造漁業資源外溢效應,未來可朝向OECM發展。

邵教授於6日與日本農林水產省顧問Masanori Miyaharat共同主持的綜合座談時也回應,樂見他的想法與Masanori Miyaharat先生提出的風電與漁業互利模式,包括開發區域應避開漁場、開發區域可兼為海藻及幼魚繁殖區或貝類及海藻的海水養殖場等建議看法一致。

本日壇論另一重點為風電與在地連結合作的重要性,風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雍堯表示,風睿集團在臺灣、日本建置風力發電,預計每年可避免約970萬噸CO2當量溫室氣體排放。

他說「我們不是來破壞環境的」,在協助政府發展綠能的同時,風電企業的ESG目標(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也致力與在地連結與合作。

例如,環境教育面向,進行學童綠色能源與環境保護教育、與大專院校合作論壇推廣;在地合作方向,與當地漁民合作,培訓海洋哺乳動物觀察員(MMO)及巡護船隊進行漁業監測、流放魚苗及生態修復等;更重要的是社區連結部分,支持苗栗縣政府的慢魚運動,辦理海洋生物節及祈福文化活動,並與南龍區漁會、小學一起舉辦淨灘活動等。

海委會表示,6日論壇交流重點指出以跨區域及生態系統管理為基礎,建構跨區域的海洋保護網絡(MPAs + OECMs + 生態廊道 = 生態網絡),以增惠生態系統並創造漁業資源外溢效應,並引入海洋生態、漁業與綠能共存共榮的參與式治理的重要性,這也是APEC經濟體與全球持續共同努力的課題及目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