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陳朝平》台灣的體感貧窮問題,比你我知道得更嚴重?!

愛傳媒/ 2023.09.05 05:15

陳朝平》台灣的體感貧窮問題,比你我知道得更嚴重?!

陳朝平》台灣的體感貧窮問題,比你我知道得更嚴重?!

    【愛傳媒陳朝平專欄】聯合報推出貧窮台灣專題,用10個關鍵數字探討台灣人為何陷入「體感貧窮」?

    其中一段文字引用官方統計數字指出,4成年輕人月薪不到3萬,工作窮忙失去希望。「根據勞動部2021年統計,15至29歲青年有酬就業者平均月薪僅3萬3335元,月薪未達3萬元的年輕人占比高達39.86%;2022年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均薪僅3萬1千元,甚至有24.9%大學畢業生首月薪水為基本工資」。

    民國72年,整整40年前,我從聯合報系轉入中國時報專欄組,時報開出的月薪,不含職務加給、工作獎金和稿費,就已達3萬元整。物換星移,40年後社會新鮮人的平均薪資竟然還不及當年的我?

    消費時代來臨,社會新鮮人薪資偏低,房租和房價節節升高、通膨吃掉薪資、再加上加薪幅度跟不上物價飆漲,Z世代年輕人的物慾不滿和相對剝奪感,雙雙螺旋上生,越來越多的人像山道猴子般地過著日常和一生,也就不奇怪了! 

    讓Z世代年輕人體感貧窮,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房價。中國人斯土斯有財的觀念,讓住宅的供需永遠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特別是坐落在生活機能良好地段的房屋價格,只漲不跌。年輕一族付夠了房租,幾乎都會窮洪荒之力購進屬於自己的一棟屋屋,而這棟房屋,往往耗盡了首購族過往的積蓄,將他們打回原形,背上20年的房貸,成為有房的月光族。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2023年第一季全國房價所得比是9.72倍,相當於9.72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房。9.72倍應該是一個低估的數字,不考慮物價指數變動,以2022年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萬元計算,40000元x 12(月)x 9.72=4665600元,剛夠支付頭期款,望眼未來20年要陸續支付的上千萬房貸,沒有父母親人的奧援,誰敢買房?

    另一方面,眼看著房價不理官方和所謂房地產專家的警告,持續飆漲,「今天不買、明天後悔」,誰敢假裝瀟灑不下手買房呢?何況,經驗告訴我們,其他條件不變,買房,仍然是資產保值的最佳手段。

    細看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上,住宅價格季指數統計中的表1《全國及六都住宅價格季指數》,是以105年全年的房價作為基數100。如果,我們把40年前的全國房價作為基數100,計入物價變動和新台幣匯率變動,2023年第一季的房價指數又該是多少呢?200?300?還是更高?房價所得比又該是多少倍呢?

    40年前,我的本薪3萬元,木柵地區、政大附近,兩廳兩衛三室、32坪的新建五層公寓,要價新台幣150萬元。今天,木柵地區新建公寓大廈每坪價格上看60萬(可能還低估了!),32坪的住宅,含三分之一強的公設,要價1800萬,平均月薪3萬出頭的年輕人,如何負擔得起?年輕人的辛酸,哪裡又是官方輕飄飄的「不吃不喝9.72年」統計數字可以說清楚的?

    再說,平均薪資的絕對值30年、40年不變,物價指數持續攀升,匯率波動,房價租金居高不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中低收入戶的人數卻下降到歷史新低的1.25%,甚至比日韓美國都要低很多?是因為中低收入戶的標準多年不變?還是因為都更不力,擁有危樓老樓的「下流家庭」不得登記為中低收入戶?造成了黑數效應?

    很多時候,統計數字就是個魔術,魔術,遮掩了人們的真實感受。台灣的「體感貧窮∙問題,可能比我們看到的、想像的更嚴重呢!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勞動部官網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