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黃愛真》看懂《梅岡城故事》歷久不衰的議題文化

愛傳媒/ 2023.09.04 17:04

黃愛真》看懂《梅岡城故事》歷久不衰的議題文化

黃愛真》看懂《梅岡城故事》歷久不衰的議題文化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梅岡城的地理氣候與性格

 梅岡城為阿拉巴馬州梅岡郡的市政中心,城市位置與當年唯一交通要道河船相距30多公里,使得郡南居民要到梅岡城購買生活用品必須多花上兩天的時間,也因此小城的規模150年來都不變(《守望者》,頁61,麥田出版)。地理位置的封閉性,以及芬奇家族的古老與多產,使得城裡每戶人家跟芬奇家族可能都有血親或姻親的關係(《梅岡城故事》,頁20)。梅岡城的封閉性與連結的保守性猶如作者哈波.李(Harper Lee, 1926-2016)在《梅岡城故事》書中一開始描述的悶熱而窒息的天氣,成為這個城市的基調,而這些環境因素,作者進一步以小女孩絲考特進入小學一年級,遇見一位外來教師發生的事件作為例子,強化了梅岡城遺世獨立、保守且一致的性格。

 來自北阿拉巴馬州溫斯頓郡的21歲卡洛琳老師,上學第一天在梅岡郡學校充滿挫敗。沒有帶午餐來的華特,絲考特用一句話「老師,他是康寧漢家的人。」(頁40)所有梅岡城一年級的孩子就了解這句話的指涉意義,然而卡洛琳老師仍然無法理解。對於梅岡城的人來說,一個姓氏代表一個家族,而每一個家族擁有自己的符號,指涉特定的意義,例如康寧漢家族代表了沒有午餐可帶,也絕不會拿他們還不起的東西,也從不拿別人的東西,自己有多少算多少(頁40)。卡洛琳老師的例子表現了外來人的異邦觀念要融入梅岡城並不容易。

 梅岡城的地理位置、血緣關係、自成一格的符號與意義運作,作者一步步堆砌梅鮮明的岡城居民及城市性格,佈局了孤立保守的梅岡城對於美國南方黑白種族立場的堅持更難以撼動,而這種堅持在1860-1865美國南北戰爭至作者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創作《梅岡城故事》將近一百年間的不變,猶如小城規模一百五十年間的不變,對於黑人現實生活中人權問題仍沒有任何的實質作為或權力上的變化。

 然而美國南北戰爭對於黑人人權在政治與生活的解放作用,就值得質疑﹔林肯總統同情黑人,但仍認為黑人是較低等的人類,戰爭是榮譽與神聖的任務,但黑人在這場解放戰爭之初卻被排除在北方軍隊之外,南北戰爭就林肯總統而言,目的是一場避免南方脫離的國家分裂危機戰爭。雖然北方後來接受黑人軍隊,勝利後對於黑人地位也有所提升(張勝柏,〈黑人與美國內戰〉,1999),然而黑人人權及黑白地位的平等,對於白人來說,並非實質爭取的標的。《梅岡城故事》正反映1970年代中後期,金恩博士及一連串種族、黑人、性別人權運動衝擊之前,美國南方的沉滯氛圍。

 對於梅岡城多一些認識後,作者以黑人湯姆.羅賓森疑似強暴白人瑪耶拉.尤爾官司,理所當然帶出一旦黑白衝突白熱化後,兩者的對立及激化各種身分白人間隱含利益衝突的政治性。

陪審團的政治性

 官司的陪審團似乎多由農夫和少數的郡民組成。在梅岡城,田裡的工作需要黑人,城鎮居民則多擁有黑人女傭,黑人女傭帶大白人的孩子,照料白人一家的生活起居。而也有少數白人和黑人通婚,或者白人間也有經濟階級區分,前者如康寧漢家,後者如尤爾家和農夫。即使在湯姆的律師(絲考特父親)阿提克斯看似合理的推論詰問,與堅持法院應該是不分膚色人人平等的信念下,陪審團們仍一一認為黑人湯姆有罪,由此看出農夫白人在經濟上處於弱勢,但仍較黑人階級高些,並不會因此同情更弱勢的黑人。而其中康寧漢家由於和尤爾家族的杆格,成為陪審團中唯一可能動搖而形成黑人湯姆判決有利因素。也就是說,黑人與白人的衝突中,事實或者推論證據並非判決的判準,而是膚色與白人內在間的利益角力。猶如作者在審判前描述梅岡郡法院所在地州政府建築般的不協調,暗喻了審判的一種荒謬性:州政府讓人聯想到阿靈頓公墓,加上維多利亞式建築、希臘復古建築柱式、高大的十九世紀鐘樓般不搭調(頁226)。

孩子的觀點

 故事主角傑姆在官司事件時為七年級學生,絲考特為三年級孩子,二人直接在旁聽席中目擊這一場官司行進。傑姆和絲考特母親從小死亡,由黑人女僕帶大,參加過黑人教會的祈禱,同時接受律師父親阿提克斯的法院與法律信念。傑姆為青少年,就一般青少年對事情黑白分明的理想性格,與父親敗訴的雙重影響,對於陪審團不公不義的判決難以接受及理解﹔三年級的絲考特對法院語言理解有限,對於黑人白人生活歧視觀念雖習以為常,卻沒有行為上的歧視,絲考特以較小孩童的眼光,對於官司事件在意的是父親為黑人辯護而引起的安全問題。作者貼近親少年與兒童的敘事視角,撐起了立體的兒童觀點。

 

結語

 《梅岡城故事》從青少年及兒童的眼光,帶出成人的世界及美國歷久不衰的種族議題文化,在含有作者童年的自我寫照(頁382),呈現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間的美國黑白種族橫切與縱切面的南方生活。同時作者在小說結構上,由鋪陳梅岡城地理、氣候、居民關係與生活,透過孩子眼光與事件推砌出梅岡城的封閉性,在這種性格下傳統文化難以撼動卻容易保存,而成為典型南方黑白種族思想與衝突的代表區域,進而書寫黑人疑似強暴白人事件作為故事高潮與結束,事件結果看來理所當然含有濃厚的梅岡郡城市風格,也暗示美國南方的可能典型。

 種族議題即使透過多次革命性事件與後現代邊緣成為議題中心的變化,但仍是今天美國與歐洲、非洲難民等必須解決的國內與國際事件﹔對於亞洲而言,面臨全球資本主義流動下帶來的各種不同膚色、種族的移工與通婚,某些落地生根的移民成為新一代民族、國家想像與認同群體的新可能。直到今天,美國國內與世界仍無法擺脫膚色與種族議題的同時,大概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梅岡城故事》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也是一本不管是美國或者台灣的孩子,在思考種族、膚色與國族認同時的適當讀物。

 

引用資料

Harper Lee著,顏湘如譯,《梅岡城故事》,台北市:麥田出版,2016年。

Harper Lee著,顏湘如譯,《守望者》,台北市:麥田出版,2016年。

張勝柏,〈黑人與美國內戰〉《西洋史集刊》第九期,頁201-218,1999年12月。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圖像出處:取自博客來網站。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