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東皋採菊集》郭台銘的包袱與優勢

優傳媒/ 2023.09.04 21:17

前言:郭台銘因一句「老處女」便被一些偏綠名嘴暗指「仇女」。如果依清代紀曉嵐之歪理,老頭子既然是尊稱,老處女其實也沒有不敬的意思;終究那只是俚俗習語。郭因經商而致富,年輕時難免沾染一些商場習性,只要已經有所自覺而改正,在獨立參選之路上,仍能發揮整合在野聯盟的關鍵力量。(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郭台銘自青年時即從事企業經營,走經商之路,如今有意參選總統,經商以來所積累的種種經驗與歷程,如今既成了他的包袱,但也形成他今天的優勢。

 

經營企業,尤其從中小微型企業起家,通常都要面對三教九流各方人馬,為人處世難免八面玲瓏,有時為能入境隨俗,得招待客戶上酒店、繞幾句粗俚口頭禪、甚至葷素不忌講幾句或一堆黃色笑話。但也恐怕因此染了眾多不良習氣,包養小三、把賺錢和花天酒店當成人生唯一的目標與樂趣。

 

早年創業 難以有些經商習性

郭台銘自創業以來,依常理判斷,他在年輕時應有染了不少習性,這些習性,在衛道者(如今台灣社會大概不見有多少衛道者了)眼中,可能是不良的,甚至是惡習。但在如今的政、商界來看,那些言行在平時卻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的。不過,很奇怪的是,有些綠媒名嘴明明就不是衛道者,卻也把郭台銘早年的商場習性拿來當打柄加以攻擊。

 

舉例來說,郭台銘在多年前的一段錄音中脫口而出指蔡英文是「老處女」,最近就被有心人士拿出來指責他「仇女」、沒有「平權」意識。問題是,有多少政、商界人士在私下場合的言行充滿男性沙文主義,動不動在有眾多女客面前口出黃腔還自以為幽默、甚至「腳來手來」的吃豆腐、佔便宜。若非最近「ME TOO」運動興起,眾多政、商界人士恐怕也不知要有所收歛。

 

而一句「老處女」就暗指郭台銘仇女、不尊重女性,甚至是對總統蔡英文的不敬,則是欲加之罪。因為,一個長年在商場上打滾的經營老手,一句「老處女」可能只是他一般性的形容詞,就算不是太尊敬,也沒有什麼大不敬意味。

 

紀曉嵐一句「老頭子」 差點被砍頭

有段史故說,清朝時期,有次乾隆去視察紀曉嵐的工作,紀曉嵐正好因天熱沒穿上衣,聽到外面說乾隆要進辦公廳了,來不及穿衣,只有躲在桌椅底下。乾隆知道紀曉嵐躲起來,便故意久座不離開,紀曉嵐躲得久了熱得急冒汗,見廰裡沒什麼聲音,便探頭出聲問:「老頭子走了嗎?」結果被乾隆逮個正著,要治他一個大不敬的罪。但紀曉嵐馬上解釋,「老」是對長壽長者的尊稱,天子則是萬民之「頭」,「子」則是對有德智者的尊稱、如孔子、老子等。乾隆一聽,便也一笑置之。

 

民間俚俗習將年長而未曾結婚、未有男性伴侶的女性稱之為「老處女」,郭台銘年輕時或不能免俗,養成此習。但若依紀曉嵐的歪理解釋,「老」既是尊稱,「處女」則是潔身如玉的女子才得以稱之(如「靜若處子,動若狡兔」),也其實大可一笑置之。

 

筆者年輕時除了在媒體工作,也曾中途輾轉在某些中小企業、建設公司、商業公會任職過,除了採訪過企業主層,也見過不少業界老板。印象中,就所接觸的採訪對象,除了宏碁施振榮、捷安特羅祥安,其餘不論公司規模大小、資本多大,只要是老板,在職場中都自以為要耍耍霸氣、爆幾句粗口,自己才算得上是個人物。

 

企業家品格難得

因為採訪過施振榮這類企業家,看到那些身家不過幾千萬、數億元的所謂企業老板,公司內部就養幾個人,靠著一點資金投資(投機)在某些行業、又因房地暴漲而賺錢,卻自以為不可一世,望之不似人君,便覺跟著這樣的老板,除了為錢賣點知識、甚至賣身,前景實在無亮。相較如施振榮這種身家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卻能謙虚為懷的企業家,台灣許多中小企業老板反而多是自驕者多(或許也是自我感覺心虛吧)。

 

當然,謙虛為懷的企業家本來也不多,即使是台積電張忠謀,也不會有人以謙虛為懷形容他,更何況是郭台銘。只是,一個人隨著年歲的增長、事業版圖的擴大、海內外見識閱歷廣闊後,能不能自悟並改正自己的言行,才是重點。從郭台銘想要參選總統,放下身段、與基層百姓、媒體記者多方接觸,他的個性應該不再那麼「年輕氣盛」了;加上,自他二婚後,表現出愛妻疼子的樣子,心性上看來也有所改變提升。

 

如今,郭台銘過去在商場上的某些習性、歷程被拿出來檢視,只能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既要參選總統大位,就必須有所覺悟加以面對。

 

不論如何,郭台銘創業設廠經商,讓他擁有今天的財富,也造就他擁有比別人更多的國際經驗與視野,並鍛練出他管理國際大型企業的各項能力,這些都是他相較於其他候選人的重要優勢。只要過去在商場上沾染的不良習性能夠。或已經滌除、品格心性經得起考驗、依其所言,他仍能在獨立參選這條路上,為整合在野聯盟發揮最關鍵的力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