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基隆外木山大武崙沙灘一天之內發生4起溺水事件,造成3人死亡,發生溺水的主因是民眾輕忽了「離岸流」的危險性,不清楚當意外落海遭遇「離岸流」時,應該如何正確應對,教育部體育署已完成一系列有關海洋安全包含環境評估、離岸流介紹與海域救援等相關的數位教材,提醒民眾注意海上活動的安全。
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研究指出,離岸流為海域溺水的主因,其中在臺灣本島海岸共計有46處海灘為離岸流發生熱區,103年至110年離岸流熱區海灘水域計救援235次。另依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資訊網統計,106年至112年8月共計有32起學生在海域溺水死亡案例,其中溺水原因以戲水居多,因此,海洋安全教育仍是防溺重點工作。
體育署最新上架的水域安全數位教材,其中有一單元就是教導學生認識「離岸流」,內容指出離岸流是一種由海岸向外海快速流動的海流,能將人與物品快速帶離岸邊、向外海漂流,且通常不易察覺及流動迅速。離岸流的形成原因是當波浪很高且風很大時,會推擠大量的海水湧向岸邊,受到海岸地形的阻擋,會形成平行海岸流動的沿岸流,當沿岸流匯合時,通常又會循著沙洲或碼頭下方阻力最小的水流路徑往外海方向快速移動,稱之為「離岸流」。
根據水域專家國立清華大學李大麟教授建議,民眾在遭遇離岸流時,首先不與離岸流抵抗,以節省體力待援,再來是拍打水面產生浪花或揮手呼叫求救,讓身體自然漂浮或立泳等待救援,若具備游泳能力,可沿著平行陸地的方向往兩旁有白浪的海域游開,待脫離離岸流之後再游回海岸脫困(如參考圖)。
目前游泳教學與自救以及水域安全,已經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學校可以依據課綱安排教授游泳自救及水域安全的課程。另外,體育署也依據WHO防溺手冊中的防溺策略,應用科技技術設計製作水域安全教育教材,其中包含海洋篇-離岸流的介紹、「適應水性」、「呼吸技巧」、「水面救援」與「水中自救」等單元,相關資料或影片可以在「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中查詢(https://watersafety.sa.gov.tw/)。
離岸流是潛在的水域危險因素之一,民眾如能增加離岸流的認識和預防措施,我們可以降低其帶來的風險。在享受海灘和海邊活動的時候,人人應該保持警惕,尊重海洋的力量,以確保自身的安全。
緊急聯繫專線:救災救護報案專線:119、行動電話急難救助號碼:112、報案專線:110、海巡服務專線:118
資料來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