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獨生子女和有兄弟姊妹,哪個比較好?諮商師揭密「這點」才是關鍵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9.01 09:00


孩子沒有兄弟姊妹,會不會社交困難、個性孤僻?事實上,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從來不是獨生,而是「教養」。擁有30年教學經驗、青少年諮商師嚴註河於《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書中,集結多年來的觀察與驗證,分享「一個孩子剛剛好」的教養關鍵,翻轉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以下為原書摘文:



最近,自己一個人跑去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獨自吃飯、獨自小酌、獨自看電影、獨自旅行開始流行起來,年輕一代也慢慢能接受做什麼都可以「獨自一人」。不過,自己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在餐廳吃飯⋯⋯一個人,還是需要比結伴同行有更大的勇氣。尤其韓國社會非常注重人際關係,單獨行動很容易被人誤會是獨行俠,或人際關係有問題,到現在大家還是對「單獨行動」有負面印象,而這樣的觀感也常被用在獨生子女身上。

社會觀感就是這麼有趣,看到有兄弟姊妹的小孩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只會單純覺得:「他弟弟妹妹跑哪去了?」要是看到獨生子女自己一個人,就會認為:「他沒有兄弟姊妹耶,好可憐、好孤單。」連獨生子女的爸媽自己也會擔心孩子缺乏社會能力而被欺負、霸凌。整個社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都對獨生子女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

延伸閱讀:
「我以你為榮」別對孩子直接說,親子溝通更有效?爸媽必學「讚美4技巧」



孤單不是因為「有沒有兄弟姊妹」

我們什麼時候會覺得孤單呢?在字典裡查「孤單」這個詞的解釋是:「單獨無依、人單勢孤,力量單薄。」光看這個解釋理所當然會覺得獨生子女一定很寂寞。那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說法,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人是社會性動物,當經歷無法與他人溝通的情況時就會感覺到孤單。」

所謂的「孤單」並不是指包含數字一的物理概念,而是心理上的概念。也就是說,孤單是當人遠離人群、沒辦法從他人身上得到關心或認定時才會出現的情緒。有些人即使有錢、有房、有車、有健康的小孩、有很會賺錢的老公,擁有一切令人羨慕的東西,卻還是覺得空虛、寂寞。

這是因為他與心愛的人之間無法真心相待,讓他身處人群中還是會覺得孤獨。小孩也是一樣,如果不被父母理睬、從心愛的父母身上感覺不到愛,就會覺得孤單。

教育學家馬可(Marco)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對象,研究他們覺得悲傷、不幸時,最能安慰他們的人是誰。調查結果依序是媽媽、爸爸、朋友,他們也最希望能從這些對象身上得到安慰。孩子永遠愛爸媽,也最希望可以跟爸媽建立深刻的關係。

大多數能克服困境、在社會上成功的人,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從爸媽身上得到了足夠的愛。可以說,爸媽付出愛的強度會決定孩子會不會感到孤單。雖然孩子之後可能會有兄弟姊妹或朋友關係,但唯有從爸媽身上,孩子才能感受到無條件付出的愛;而孩子會覺得寂寞,也是因為情感上沒有在親子關係中得到滿足。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專注的愛,就會相信在任何環境下愛與關心都不會消失,而這份信心也會讓他們不覺得孤單。

延伸閱讀: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壓力?專家揭親子溝通「真實情境」:先做1動作



有兄弟姊妹更疏離、更畏縮

由於過去的時代兄弟姊妹多到父母無法一一給予關心,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為什麼沒辦法關心自己,然後依照特質各自長大。不過最近的父母大多只生1、2個、最多3個,所以無可避免地會爭著想得到父母的愛。

小時候,父母對孩子來說就像是自己心愛的人,當父母更關注、更偏愛表現好或長得好看的其他兄弟姊妹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忽略而變得畏縮。這時如果父母對自己少笑一次,或是開始拿自己跟兄弟姊妹比較,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這情況持續下去,孩子心裡的角落就會覺得空虛、難過。因為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欲望想占有父母的愛。

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在《我為什麼跟兄弟姊妹不合?》這本書中,把兄弟姊妹稱為「永遠的競爭者」。原本認為爸爸媽媽只看著自己、愛著自己,在某天弟弟妹妹出現之後,當哥哥姐姐的就被要求要禮讓、要與他們好好相處,這時還需要被保護、被關愛的孩子就會認為原本在自己身上的關注被弟弟妹妹搶走了,覺得難以忍受。這對他們在精神上的衝擊,嚴重程度就像先生帶小三回家,還要妻子跟小三好好相處一樣。如果父母教養方式出錯、把關愛都留給其中一方,另一方的孩子心中就會產生嫉妒、自卑感,和被害意識。

兄弟姊妹之間的競爭,從旁觀的角度來看會很明顯。有的哥哥因為弟弟獨占了父母的愛,心生嫉妒而欺負弟弟;也有妹妹因為父母只照顧生病的哥哥,結果到青春期就變得非常叛逆。兄弟姊妹之間的衝突,往往都是為了占有父母的愛而開始的。



別讓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愛」

都說「十指連心,沒有哪支手指咬下去不痛」,但其實大拇指和小指痛的程度不一樣。父母也是人,對每個子女付出的愛不可能完全一樣。有個女性朋友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的長相、說話語氣,甚至連吃飯習慣都跟先生一模一樣:二女兒則跟媽媽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如果那天他跟先生吵架,連帶看到像先生的大女兒也會生氣。明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卻多少還是會把氣出在孩子身上。孩子知道媽媽的想法,所以在媽媽面前總是畏畏縮縮,但只要媽媽一不在就會把妹妹弄哭。媽媽看到又會覺得像是先生在欺負自己,變得更加生氣。當他說「我大女兒沒那麼漂亮」的時候,很明顯地表達了他心裡的想法。

像這種情況,孩子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愛就容易有挫折感,得不到愛的感覺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最後就會害怕在公開場合展現出自己。對其他人表現愛、兄弟姊妹間緊密的手足愛,還有和朋友之間的正向關係等等也都是如此。如果在這些親密關係中,為了得到愛而一味貶低犧牲自己,或反過來總是凌駕於他人之上,關係就容易出現不對等。

從另一方面來說,獨生子女可以充分得到父母的愛,不用擔心被拿來跟兄弟姊妹比較,可以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也可以抱怨學校有誰欺負自己。當父母真心聆聽孩子說的話時,孩子在情感上就會產生溫暖的滿足,更懂得自重,也不會覺得孤單。不論獨生子女或有兄弟姊妹的子女,都絕對需要父母的愛,並不是有了兄弟姊妹,父母的愛就可以少一點。所有小孩對愛的需求都要達到一定的量,孩子越多,父母的角色就要扮演得越好。



成為孩子最忠實的支持者

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玩會不會覺得孤單,專家們在幼稚園進行了一項觀察實驗。他們把一個人玩的小孩分成3類:

  • 第一類的孩子,原本所有小朋友都一起玩,後來大家對新的東西感興趣而跑到另一個地方時,他卻依然投入在自己的遊戲中。
  • 第二類的孩子,雖然朋友們都跑到另一個地方,但他覺得自己要負責把剩下的事情做完而繼續做。
  • 第三類的孩子則是在朋友離開之後自己一個人留下來,有點孤僻、很難靠近其他小朋友。

孩子自己一個人,不表示他們都跟朋友合不來,有些孩子反而會在獨處時更專心做自己的事。懂得尊重自己的小孩比較不會意識旁邊的人,他們會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不受到其他人的影響。這種類型的小孩越是自己玩,就越懂得尊重自己。

想了解孩子的個性取向時,可以先觀察他一個人玩的時間比較多,還是跟朋友一起玩的時間比較多。如果他一個人玩的時間比較多,就再進一步看他自己玩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

有沒有兄弟姊妹並不是讓孩子覺得孤單的主要原因。「相信爸爸媽媽絕對愛著自己、無論何時都不會看輕自己、永遠站在自己這邊」,擁有這樣信念的小孩反而能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他們自己玩的時候甚至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人,因為完全投入其中而感受到幸福。所以從我們父母開始,先丟掉「自己一個人會很孤單」這樣的負面偏見吧!

(本文摘自/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個孩子剛剛好」的分齡教養法,用專注的愛,為孩子內建獨立自律、自主思考的強韌軟實力!/台灣廣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