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土壤碳匯發展現況與企業ESG國際論壇 於興大隆重登場

觀傳媒/ 2023.08.30 18:46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國立中興大學於8月30日、31日兩天舉辦「土壤碳匯發展現況與企業ESG國際論壇」。邀請美、日、英等國學者與國內學者、企業與談,包含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臺灣大學及屏科大以及亞瑞士國際驗證機構等。活動總召集人賴鴻裕教授表示,從「土壤碳儲量監測與管理技術」、「陸域生態系統管理對土壤碳匯之影響」、「永續農業發展對土壤健康與增匯之潛力」及「土壤固碳策略與企業ESG」等4個面向探討國內可發展趨勢,期望碰撞出更多淨零碳排的新想法。

因應2050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土壤的負碳能力對於減緩氣候變遷扮演重要角色。土壤碳匯又俗稱黃碳,是陸域系統上最大的自然碳匯潛力場域,可有效捕捉大氣中二氧化碳,並將碳儲存或固定,法國曾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認為利用土壤固碳,全球每年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4‰,將可抵消人類活動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

農業操作立基於土壤,產業經營勢必轉型,用土壤固碳可為氣候變遷找到解方,國立中興大學與各大學院校與農業部合作,以不影響作物產量為原則,以強化土壤管理方式、建立負碳農耕管理模式與開發生物資源等3項策略,共同開發增加土壤碳匯技術,有效將碳保存於土壤中,以增加土壤碳匯量。

8月30日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DoKyoung (D.K.) Lee教授,以「美國農地碳儲量量化框架」為題,說明系統性地量化美國農田的碳儲量;日本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和穎朗太首席研究員,以「土壤碳永久性的潛在機制與最大限度發揮土壤碳累積之效益」為題,解釋土壤碳持久性背後的機制,並探討如何在不影響作物產量下,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性以及碳吸存能力;此外,日本北海道大學平野高司教授,以「熱帶泥炭地擾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為題,說明如何減緩因人為干擾所造成之熱帶泥炭地二氧化碳排放。

8月31日英國洛桑研究所Carmen Segura Quirante博士後研究員,以「溫帶農田土壤有機碳評估經驗與加強碳吸存之策略」為題,強調使用各種方法和標準化方法學在不同空間和時間尺度下評估SOC(土壤有機碳)的重要性,對於增強土壤多功能性和碳吸存等生態系統服務的決策過程至關重要;英國洛桑研究所Phil Le-Grice 科學專家—NWFP(North Wyke Farm Platform)策略與田野技術團隊負責人,以「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導與碳和土壤科學之間是否存在聯繫」為題,探討企業對 ESG 的反應,並以土壤碳研究為例來找出試驗過程的障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