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程富陽》千錘百鍊始成書 潤文導言引君讀

愛傳媒/ 2023.08.28 05:15

程富陽》千錘百鍊始成書 潤文導言引君讀

程富陽》千錘百鍊始成書 潤文導言引君讀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8月25日下午二時許,我政校19期新聞系蔡濟華學長,依之前的電話約敘,準時拎著由他主編甫完成的《緣結復興崗 情牽半世紀》19期同學畢業50年專輯,親來桃園八德送給我這位小老弟,順便閒聊敘情。

         我從他眉宇之間,看出他有股剛完成使命的喜悅;我倆坐在社區交誼廳喝著咖啡,聊起他編這本專輯的酸甜苦辣,在近二小時的談話中,他始終抱著感恩的心,感謝會長羅國禮,感謝贊助經費的同學,感謝撰文的同學,感謝支持他的編輯組,尤其宋轅田與易義麗兩位同學的鼎力協助;這本《緣結復興崗 情牽半世紀》同學畢業50年專輯,方能歷二年破繭而出。

波動江湖在此役 蜀道難行終探得

          我在當晚回Line給學長,笑說:「經此一役,貴期的名聲在政戰江湖裡,勢將更形潮湧波動。學長能主動請纓,編撰這樣一本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且已歷經50年的《同學紀念冊》,而后還能順利圓滿達成高標,這其中經歷,自當有《蜀道難行》中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千折百迴。還好,您心性深具一股『強自取柱,柔自取束。』的調和鼎鼐功夫,終能讓這原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化為一篇篇讓閲者動容的人生華麗琴韻,及令人嚼之有味的生命苦澀美感篇章,更讓19期493位同學風雅滄桑兼具的人生哲學,得以吟詠於風華之間,這種艱辛與成果,可謂是『真積力久則入』的典範,實足堪我輩敬服與學習。」

         濟華學長立馬也以Line回覆我說:「知我者,富陽也。」我在想,學長在手機前,一定笑著在看我發的信息;因為他知道,有人能理解他內心那股千折百迴終有成的心情,是值得喜悅的一件事。學長離去前,我允諾他定會仔細拜讀這本大作,以分享他兩年來的煎熬與喜悅;我不敢食言,待在家中認真看了整天,並摘錄如后以爲分享:

          首篇是19期永久會長羅國禮撰寫的《地久天長 共享的記憶》,既細數該期半世紀的光輝榮耀,也憑弔81位19期先行者的生命遺暉;而知名的媒體評論家李天鐸在《我們是空前第一的陸戰隊員》文中,則把在陸戰隊受訓那種「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陸戰隊精神,描述的一覽無遺。而本輯主編蔡濟華,以一篇《難忘傘訓一條龍》,敘述親睹期上張貴華同學於傘訓實施空中實跳時,竟遭遇主傘未開情境,還好張同學能於霎那的3秒鐘內,緊急以手動操作拉開副傘,終化險為夷的一幕。至於政五班的周浩然,則寫下《驀然回首 歲月如斯》,盡述期上職履生涯的日落月出,星移斗轉,並特別陳述民國92年,同學羅國禮一手籌辦同學會,並在經歷六年首屆會長後,轉為永久會長,持續協助各任會長推動期上活動的歷程。

花木蘭寫木蘭村  春風崗上有金句

          政一班的易義麗,以柔和的筆調,描述當年39位政戰女同學在秋風裡,從受訓地搭乘軍用卡車返回復興崗的情景,如今50年歲月匆匆而過,只能寫下《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以自詡;而新聞系劉筱明的《木蘭村的故事》,則娓娓道來那座位於復興崗校區ㄧ隅的男士神秘禁地,文中所述的同學影像,既令人泛有「深閨佳麗難自棄」的意念,也讓人興湧「一曲紅綃不知數」的浮想。而政一班崔夏英撰寫的《永遠的女兵》,則回顧她與女青大隊在金門服務的結緣經歷,縱使她已移民澳洲36年,但那些前塵往事,總縈繞她腦海,迄今未忘。

         政四班的沈正石,以深情的筆觸,寫出同學對於前隊長鄭曦學長的思念,對於這位在民國58年擔任他們隊長的大學長,也是19期口中「永遠的隊長」,雖然他已在109年4月1日劃下他的人生句點,但他們的師生情義,想必將永遠深邃刻印在19期全體同學的心中;而體育系殷泰山一篇《鐵漢柔情憶李世雄》,則寫出體育系同學之間的生死對話;外文系李永安的《回首點滴50年》,讓閱者見識穿著長袍馬褂,卻是外文系主任的邢光祖老師,也讓我們親凜那些中西學問淵博的夙昔典範;文章中提到曾任台東師院院長的李保玉老師,當年剛從美國回校任教,卻花費時間自編一套學生適用的教材,以教授這些英文程度並不怎樣的軍校生,還屢屢用那個年代少有的「巧克力」,來誘使同學對英文興趣的提昇,讓這位於民國110年當選母校的傑出校友,感懷難忘。

         政三教授班孫繼中的《春風育我在崗上》,細數了所有班上任教老師的風采,國文老師張卜庥在我民國73年初入政校時,也是我們73年班新聞系的國文老師,讓人讀文而懷想;文中所提一位牛姓的中校教官,言及男人娶妻,當找體健者,其言:「寧可婚後打架到派出所報案,也不要體弱多病去醫院求診。」這種基因優生學的理念,讓人聯想漢光武帝劉秀那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金句,令人閱之莞爾。

 

笨鳥先飛成遺憾  江山更迭數風雲

          而政七班的游再杰在寫完《笨鳥先飛》一文後,竟在本書印製前一個月驟然離世,讓他的同學們都有閱文而長嘆的遺憾,而更加懷念起這隻全身充滿親愛精誠的「笨鳥」同學。而外文系陳錦藏《細說外文系法文組二、三事》的文中所提諸人,很多現在都還戍守於第一線,為政戰的歷史補述,為政戰的現在努力,為政戰的未來盡心;由法律系吳龍城、王治華、方進成三位法律人合寫的《清慎忠勤法律人今昔》,除輕描班上僅有15位同學的今昔嬗變,也略述法律系幾度由政校奉併國管學院及國防大學的歷程,不禁令人冥想其中江山更迭,風雲驟變的畫面。

         官拜海軍中將孫宜成一篇《新聞館半世紀情懷》,不只細數班上25位同學昔日風雲,也將我這位新聞系出身的老弟,拉回那所育我新聞系子弟四年的四方迴廊,及佇立於院館中那尊於「823砲戰」中,因採訪而殉職的一期學長徐摶九塑像;而藝術系吳慧玲在《我的繪畫生活與同窗》一文中,既闡述同學情誼,也追憶師恩點滴,更陳列精采畫作,讓閱者如入藝術殿堂;音樂系徐景湘一篇《音樂豐富我的人生》,時若大弦急雨,時若小弦私語,輕彈班上16位同學的音樂人生;而影劇系王寶琦的《力爭上游 專長歸位》,則筆繪班上成就了兩組班對,及其在國家劇院演出《星星、月亮、太陽》大型話劇活動的難忘回憶。

          孫宜成及陳克難這兩位分棣海、陸軍中將的19期亮點,分別筆墨憶談其軍旅50年的風雨板蕩及異趣;新聞系朱建台與程台生也分別撰述他們幾次進出外離島,甚至遠蒞韓國,執行心戰「空飄」的回憶;同是新聞系的顧修生,則藉文撫今追昔他在海軍《忠義報》的歷練,讓他成了海軍出版社創社35年來,首位四年制新聞系正期生膺任社長的先例;而主編的蔡濟華,更用一隻帶感情的筆,寫出《記澎湖軍中電台一段往事》,深入紀錄他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澎湖軍中電台的往事,讓讀者隨其筆墨浸潤於其間。

          政五教授班的藍台新,撰文《軍訓教官甘苦談》,回顧他在軍訓教官界的生活,體育系的朱臺麟則寫出他在軍中部隊的體育建樹,不但連續5年於國防部作次室連辦5屆「國軍戰技體能運動大會》,並獲頒總長五枚獎章,這種紀錄,恐怕也是接任學弟的一種挑戰與障礙;至於外文系法文組的李天鐸,其所寫《我們是空前第一的陸戰隊員》與《20星宿 在國家安全局》的兩篇文章,讓這本專輯增加了許多高潮迭起的亮點,讓閱者既隨作者筆鋒,經歷了如「連峰盈尺,枯松掛絕壁」的陸戰隊受訓情景,也讓人若親探國安局那種如「飛瀑湍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複雜政治與錯綜國際的實境。

         外文系郭東弘的《搔首思華年》,描述的是他任職國防部的歲月,昔日吟唱《復興崗頌》的少年,如今已逾古稀之年,讓筆者頗興「戎馬卸甲一老翁,歲已殘去斬英雄」的慨嘆。外文系的應中,寫了「一件不吐不快的事」,雖是小事,但對他而言,印象深刻,藉此敘述,也算緣分,至於所述何事?只能有勞大家去找這本專輯來看看了;政三教授班的蔡濟國與本專輯主編蔡濟華是兄弟檔,他以一篇《永懷亦師亦兄陳隊長》,懷思110年12月24日於平安夜蒙主寵召的陳隊長,陳隊長係陸官31期,於58年調至政校擔任13中隊隊長,與這批19期的同學培養出「親愛精誠 系出同源」的黃埔精神,令人閱文愈思故人。

肝膽相照緬同儕 華麗轉身第二春

          政七班黃上機的《肝膽相照緬懷楹棟》一文,寫出他與同學楹棟之間的惺惺相惜,摯情至義。而濟華兄口中19期新聞系第一健筆的宋轅田,則以一篇《忍看華髮叫期盡 一炷清香淚幾行》,細數他與至交的深邃情誼;至於濟華兄口中女英豪,對他完成此專輯最為出力的政一班易義麗學姐,則另以《人生不相見 記故去的女同學》,用不忍的筆觸,輕彈與同學郝玉梅、張雄英、汪鴻梅的在世情緣,及生死兩界的思念,那種「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的琴弦,令人閱之同悲;政五班陳徐生以一篇《遍插茱萸少一人》,追懷已故同窗簡古州、胡頌祖二人,讓人見證同學情誼的偉大;而政二班蕭耀宗則以《靈氣人生》,敘述自身在走過千山萬水,經歷風雨飄搖後,再藉「靈氣」重啟人生第二春的奇蹟故事。

        政四班周瓊生以《50年生涯回顧》,寫他與19期同學願永遠在一起的「親愛精誠」摯情;而外文系法文組的張台輔,則以《我的外交生涯拾遺》一文,描繪他受外交部歐洲司司長胡世勳的垂詢,邢光祖主任的鼓勵,並經王昇上將的同意手令,得以借調外交部,最後考上外交特考,如願轉任外交部,並奉命前往歐洲幹起了外交官,並於日轉任西非幾內比亞所、澳門、法國、海地、外蒙古等國任職參事等諸多往事;據悉,當年馬英九倡議的「外交休兵」一詞,就是他在外交部文學院任職時所擬。

         政二班李世智的《解甲入杏壇》,敘述他一生軍旅,係奠基於軍校,成長於軍旅,分享於校園的人生行旅;政一班的余晉烈則以《我的生涯路》,寫個人對於復興崗政戰人員四大信條的體悟與實踐,並從中檢視他一生置身於軍旅與工商界交錯的生涯路;而外文系的饒重義,則以《我的意外從商經驗》,精采的從他考上外語學校阿文班,到被選派至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德大學研讀阿文,再於後來運用阿文轉戰中東貿易,光在37年間往返台、沙兩地,就高達130次的奇遇記,可說走遍中東各國,算是極少數能學而優則從商的特殊成功案例。

         至於政一班的于家福,以一篇《脫下老虎皮後》,闡述他從國安局上校退伍後,華麗轉身進入國內頗負盛名的「寶麗集團」公司,開展他美麗燦爛的人生第二春;政七班的蔡中瑞,則有以《飽經淬鍊 勇於承擔》一文,敘述他於民國79年,進入由昔日幾位青年軍前輩所創立的彰化員林曉陽商工(後改為大慶商工)任職教師,但命運卻讓他從訓導主任、輔導室主任、公關室主任、夜校主任、建教合作主任、招生處主任等職,到最後承蒙校董事推薦,而一路闖進該校校長的職位;任職後,他全力推動學生取得證照為教學取向,創造該校學生竟有人擁有34張證照之多,而在任內的學生,不但勇奪國內全國技能競賽第一,並代表國家至德國參加世界技能競賽,並榮獲世界第二的殊榮。

不老騎士繪驚艷 帕金森氏締勇士

          政三班的孫繼中是一位鐵錚錚的不老騎士,在本專輯中,他以一篇《不老騎士們》,宣揚他們這批以19期為班底,且年逾不逾己之年的不老騎士,縱橫旅覽臺灣各地的不老精神。而政六班的李佑民,則以《情有所鍾 佳偶天成》,寫下自己這個曾四度外島的軍人,靠著秀外慧中妻子的辛苦持家,最終苦盡甘來,齊享含飴弄孫的幸福下半輩人生。政二班的曾煥卿也以《美麗的邂逅》一文,感謝他美麗的同學太太及復興崗的培育之恩;藝術系的吳慧玲以《喜歡當義工》,樂述自己與另一半陳小鯨於退休後,在聖母的引導下,走入醫院,走近病患,迎向公益的人生;政一班的黃聰哲,則以《背著相機也是一種暮年浪漫》,細數他與花草結緣,與攝影同歡的嗜好,並藉此敞徉在自己的寬闊天地之間。

         新聞系的廖淑伶,以《北疆自旅見聞》一文,將閱者帶進了那個擁有湛藍喀納斯湖泊,七彩絢爛的五彩灘,遼闊無際的魔鬼城,如青翠白玉的賽里木湖,及一望無際的八音布魯克大草原無垠天地間;政四班王遠謨的《庄田比翼鳥》,則暢述自己與有著鄉下純樸之美的賢慧妻子,在大崗山山麓下買了塊農地,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庄人作息,過著歸去來兮,享受田園之美的幸福生活。

          新聞系朱建台另以《復興崗校友合唱團與我》一文,闡述他從合唱團中得到的滿足與驚喜,他對復興崗校友合唱團的指揮,也是20期的音樂系陳裕中非常推崇;事實上,我曾專訪過這位學姐,每年在由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緬懷經國先生音樂紀念會」中,我們都可看到復興崗校友合唱團的精采演出,也可一瞥陳裕中學姐的指揮英姿。而外文系陳國顥的《幸好我得的是帕金森氏症》,則揭開他生命精采的起端,竟是在他軍旅退伍被檢查出罹患帕金森氏症後,才開始飛揚了起來;因為這病讓他勤快運動,靜心學習書法,讓他更懂得唯有面對,才能面對自己的人生。

        音樂系劉式巧的《第二春》,講的是退休後參加各種專家演講聽課,「聽課」成了自己與夫婿劉衛中將軍開闊視野的新模式,也啟動了久藏於心底那股對文學與歷史的嗜好,並且啟迪了樂在學習的生活習慣。影劇系的于台纓,則以詩的方式寫出《給同學們的一封信》,既回憶50年前的種種,也分享了50年間的經驗與成就;而政四班的沈正石,另以一篇《不負情義 金剛如是》,細說他們班上的高個子 — 羅金剛;羅學長有藝文天份,擅畫畫,更是籃球中鋒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也在政治系裡闖蕩的如魚得水,只因他有顆開朗的心性,且急功好義,古道熱腸,不拘小節,任憑誰都喜歡;連我這位小他11期的老弟,在第一次碰到他時,都深受他的熱情澎湃所感染,讓我深覺有這樣一位人物,可說是老天獨厚19期。

         至於影劇系的王松林,在民國38年出生於上海,隔年即隨父親跟著部隊來台,他自幼即受庭訓啟蒙,擅寫書法,拜於大師門下,如今自己隱然已成大師,他以《悠遊於書法天地》一文,撰述其投入學藝與兩岸交流,傳承文化的書法天地;政一班的呂芳城將軍,則以《憶往情深》追懷50年的同學情誼;而藝術系陳娜蓮的《感悟與展望》一文,分享了她六十分的人生哲學;新聞系吳朝富的《墨痕心跡十帖》,則是回憶當年家境貧困,耳朵響起的竟是一位國文老師在書展中的一句話:「很多人都靠寫字賺錢⋯。」從此,他走進了書法天地,縱使他考進了政校,依然沒有離開書法這條終身的志業;政七班的張英亞以《我們領隊這個人》,寫同學不老騎士彭聲富的騎士精神;主編蔡濟華則另以《開心當老農 慈善做公益》,寫同學黃東成的後山退休生活。

汪老撰文有期勉 潤文導言引君讀

          當年16隊隊長汪嗣基學長,以一篇文情並茂的《勉19期畢業50週年》,期勉19期能成為發揚復興崗精神,弘揚中華歷史文化的中堅力量。總編輯濟華兄則在編後語,有如下的一段描述:「⋯復興崗如母親撫育我,為抱持感念之心,發揮新聞所長,我願主動負責擔綱本期『畢業50週年專輯』編務,以回饋母校及同學。」

         濟華學長在會長羅國禮的協助下,與編輯組共同挑起從邀稿、募款、連絡、撰寫到編輯印刷的所有工作,其間經歷疫情,同學間的冀盼眼神與聲聲催促,幾度讓他夜不成眠;最終,他仍在所有同學的協助下,戰勝了所有困難,編印成了這本《緣結復興崗 情牽半世紀》19期同學畢業50年專輯;此專輯除融匯該期493位畢業同學的軍校生活共同回憶,並臚略區分各班的精采故事,既有對故人的追思,也有軍旅的憶往;既有同儕轉型創業的奮鬥,也有退休銀髮的自詡;既有同學的特寫,也有班隊聯誼的活動實記;既有畢業50年的感言,也有對同期先行者的悼念,更有專輯贊助捐款的芳名錄,可說是我看過最多元與多彩的一本紀念專輯。

         這本專輯,濟華學長特別囑咐我要細看,因為他相信閱者,必定可以從中看到許多精采與感動的故事,進而啟迪閱讀的觸感與視野;我承諾了學長,也認真的研讀它,並仔細節錄文中精華成篇,希望可成為這本《緣結復興崗 情牽半世紀》的粗淺導讀,讓更多閱讀此專輯的朋友,也能像我一樣,受到此書的感動與收穫。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