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癌症死因中,肝癌也同樣高居第 2 位,肝癌、肝衰竭、肝硬化是造成患者需要肝臟移植的主要原因,也是讓人生從黑白重返彩色的關鍵,林口長庚副院長、一般外科系肝臟暨移植外科教授李威震親自解析肝臟移植到底怎麼做。
李威震指出,接受肝臟移植的患者中,有約 50% 是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衰竭而需要接受移植,另外 40% 多、接近一半的患者是同時有肝癌、肝硬化的情況,因此需要靠移植來改善。
林口長庚曾執行全台第一例大愛分肝移植手術、不同血型肝臟移植手術,李威震說,今年長庚體系完成的肝臟移植手術案件數可能創下歷年新高、首度超過百例,可能與前幾年新冠疫情導致手術與疾病治療延後、加護病房無法探視,導致器官勸募人員、社工人員難以詢問捐贈意願有關。
活體捐贈怎麼做?
需要肝臟移植的患者取得器官的來源有「活體捐贈」和「大愛捐贈」兩種,其中活體捐贈限於五等親內 (血親或姻親均可)的親屬,且捐贈者必須年滿 20 歲,且基於自由意志表達意願、簽署書面同意文件,並經過心理、社會、醫學評估等,並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
李威震表示,肝臟具有再生能力,但一般評估,活體捐贈者至少要留下 30% 的肝臟,而實際進行時為避免捐贈者冒過大的風險,至少會保留 35% 的肝臟,手術傷口依據捐贈者體型會略有不同,但傷口通常落在 15 至 20 公分左右,而手術本身就有風險與併發症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捐贈者就能完全恢復健康。
捐了肝臟後完全沒影響?
至於捐贈手術實際會捐贈的肝臟比例,李威震說,如果是大人捐贈給大人,切除比例可能落在 55% 至 65%,大人捐贈給小孩則是 20% 至 30%,而捐贈後一個月,捐贈者的肝臟可以恢復到原本大小的 65% 至 75%,3 個月恢復到原本大小的 90% 至 100%、回到需要的大小。
不過,李威震提醒,肝臟分左右葉,切下一葉後雖可以再生,但並不是長回跟原本完全一樣的結構,而是被留下的那一葉肝細胞變多、讓整體體積變大,回到本來大小,被切除的那一葉不會再完整長回來,左葉留下來就左葉變大,右葉留下來就右葉變大,形狀會跟原本類似,但血管分佈就只會剩一邊,因此一個人終其一生也只能捐一次肝。
此外,李威震提到,受贈者的肝臟再生速度會比捐贈者更快,通常 1 個月就能長到維生需要的大小,目前仍有很多理論、學說嘗試解釋此一現象,認為可能與受贈者本來身體狀況就比較不好、生長因子較高,或是從胰臟、營養等角度來解釋。
大愛捐贈怎麼進行?
如果受捐贈的病患從大愛捐贈管道取得肝臟,李威震說,除了一個肝給一個病患以外,也可以「一肝二用」,將一個大愛捐贈的肝分成兩部分、給兩個病患使用,今年 8 月份前兩週進行的 10 例肝臟移植手術中,就有 6 例病患是「一肝兩用」,另外 4 例則是活體肝臟移植。
不過,李威震表示,因為無法對大愛肝臟捐贈者進行全面性的檢查,不確定性其實較高,加上生前可能經歷諸多身體情況與搶救措施,考量肝臟的再生能力,一般會設定 50 歲以下的大愛肝臟才一肝兩用,但上週一位 67 歲的大愛捐贈者肝臟狀況不錯,也被用於兩位病患、術後會者恢復順利,是年齡上的突破。
微創手術捐比較安全?
近年來有不少以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方式,進行肝臟捐贈時的切除工作的作法出現,但李威震直言,對於捐贈者來說,採取這類「微創手術」其實「沒有太大幫忙」,而且以肝臟捐贈手術來說,說微創手術也不太精確,應該說「小傷口手術」比較好。
李威震說,肝臟捐贈為了完好取出要提供給受贈者的部分肝臟,傷口都會有一定的規模,即使採取所謂「微創手術」,也還是要留下一定程度的傷口,且雖然很多人會覺得「微創等於安全」,但其實結果都一樣。
此外,李威震提到,以傳統手術來做肝臟捐贈手術,過程中萬一有意外情況發生、有出血或其他狀況,也是比較容易應對的,如果一開始使用的是小傷口手術作法,此時反而要額外動刀、反而會更危險。
想要大愛捐贈可以怎麼做?
若民眾有意成為大愛器官捐贈者,可以透過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等網站線上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列印同意書,親筆簽名後掛號寄回,或到全國各醫院、衛生所、健保署等服務窗口索取同意書填寫郵寄,並申請註記器官捐贈意願於健保 IC 卡。
李威震說,近幾年器官捐贈的風氣越來越好、簽器官捐贈卡的民眾數量也在增加,民眾可以透過此類方式捐贈肝臟,醫院加護病房也會有社工人員,在關懷期間若病人有意願,也可以與勸募人員一起協助進行相關流程處理。
沒錢換肝怎麼辦?
李威震說,肝臟移植是外科手術中最困難的一種,醫師需要用盡畢生所學醫療知識來進行,術後也需要眾多照顧,但這項手術已經不只是一個名詞,也代表了一份愛的傳承。
有些患者面臨需要肝臟移植時,會擔心自己沒錢換肝,李威震對此強調,這不是個沒有錢就不能治療的時代,以林口長庚來說,有肝友會、社福處可以提供協助、近年也發揮很大效果,患者面臨相關情況都可以尋求協助。
文/林志怡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