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環境受到三年疫情的封控措施衝擊,以及西方制裁等因素,導致內需市場復甦緩慢、出口受限,許多曾懷抱淘金夢西進創業的台灣青年遭遇重重阻礙,或經商失敗、或轉職不順,最終失業淪為「台流」。
所謂「台流」指的是台商台幹赴陸經商或求職失敗,只能從事低薪的基層工作,或因失業流落街頭、滯留在大陸的台籍人士。最為著名的「台流」就是東莞近十年前的「台流村」,因無法適應當地投資環境丕變,工資、稅金不斷提高等因素下,許多已屆中高齡台資企業及台幹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卻因人脈都在大陸,或在台仍有欠債,最終只能滯留在東莞,形成所謂「台流村」。
然而,目前大陸的「台流」卻有青年化趨勢。近年來大陸當局為推動促進兩岸交流,推出許多惠台政策,各省市也紛紛設置「兩岸青創基地」,原為吸納台灣青年西進創業就業,然而卻因專業與管理基礎不夠紮實、或者無法適應市場環境及就業環境,十之八九都以失敗告終。
根據媒體報導,從2019年到2022年,經大陸台協轉請海基會協助接回的「台流」人數不斷逐年上漲,尤其今年上半年,海基會協處預算竟提前用罄。有在大陸青創基地的台籍經營者透露,這幾年台灣在大陸青創的成功項目,大約只佔5%到10%。不僅如此,也有廣州台商受訪表示,一些台幹在疫情期間轉赴大陸任職,卻遇到史上最大畢業潮,疫情期間職涯受阻,成為被「台流」被送回。
事實上,台青赴陸創業,每個項目至少可獲人民幣20萬元補助,然而許多台青缺乏經驗、又對大陸市場不夠了解,在兩年內產品無法自立量產、補助用罄之後,就會成為「台流」,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