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2017「國產材元年」 林務局:10年拚自給率5%

客家電視台/劉宜頻 黃映婕 蔡奕輝 臺北/嘉義 2023.08.21 19:03
在全球淨零排放的集體共識下,世界各國逐漸限制木材出口,降低進口木材的依賴,2017年當時林務局就喊出國產材元年,要重振臺灣林業,目標十年達到國產材自給率5%的目標,然而眼看年限步步逼近,國產材自給率在2022年僅達到1.3%,距離目標仍有大段距離,不過這些年來在多方的努力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環保團體,都樂觀看好臺灣林業未來的發展,將迎來更好的局面。 從高空俯瞰眼前這片相思樹林,可以說匯聚了全臺的相思樹菁英,距離不遠處,則是針葉樹臺灣肖楠的育種基地,林試所鎖定,全臺兩種闊葉林以及三種針葉樹,總共五大國產材進行育種,企圖提升國產材的產量與品質。 農業部林試所育林組組長 鍾振德:「林務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第四次全國森林總調查的時候,就是看到它每一公頃,他不管喔!不管什麼樹種,他整個算下來(生長量)大概6.8立方,我們希望說能夠提高一倍到兩倍。」 臺灣一年木材需求量,大約600萬立方公尺,卻有將近99%仰賴進口,2017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喊出國產材10年計畫,要在10年內達到自給率5%的目標,不過要提升自給率,國產材生長量是關鍵,而育種則是解方之一。 農業部林試所育林組組長 鍾振德:「我們目前做的育種改良,是希望說它,我們種下去的這些苗木的,履歷清楚、生長可預期,然後它的生長量,每一年每公頃,一定要達到20立方公尺以上,這樣的話,才能夠永續經營下去。」 然而要推動增量,成本效益低下,卻成了眼前首要困境。 農業部林試所育林組組長 鍾振德:「推不出去的原因是因為,目前沒有地方可以種,那沒有地方可以種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我們的人工林,你現在要倒貼錢去砍,沒有賺錢不打緊還要倒貼錢去砍,所以就這個,這個循環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眼看2027年的期限步步逼近,國產材自給率的增長幅度,卻十分緩慢,攤開數據,近5年國內國產材自給率從不到1%,到去年達到1.3%,不過跟目標5%相比,仍有一大段成長空間。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造林生產組組長 張偉碩:「因為其實在整個產業生產上面,停頓的滿久了,那必須去把這些的困境,一一的去打通、去紓解喔!一開始可能進度上面,沒有辦法像我們預期達到的,這樣子的這麼快速,那我相信未來,在我們訂了這樣的目標,其實我們是非常樂觀的,就是說可以達到我們預定的,這樣的期程跟目標。」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 黃靖庭:「機制面慢慢建立起來,其實是有機會達成的,還有一個剛剛提到很關鍵,就是社會溝通,臺灣人對於砍樹這件事情的刻板印象,這些樹本來種,種下來就是為了做木材使用,然後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有考量生態考量水土保持,我覺得這些題目都講清楚了,然後我覺得,臺灣的森林是有這個潛力的。」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強調,目前針對法規制度、人材、技術等,從生產端到產業端多方面著手進行,今年也投入7億預算進行林道修整,提升作業方便性,不過環保團體也提醒,林道修整可能造成的影響,將會是後續持續關注的重點。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 黃靖庭:「山區的道路,其實是對山區的水土保持,最嚴重的影響,那這個部分我們其實也在觀察說,慢慢的把林道往深山裡面,修整的過程中,會不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災難。」 林業發展與生活環環相扣,當前在淨零碳排的全球共識下,減少對進口材的依賴,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是各國趨勢,如何重振臺灣林業,又能兼顧環保永續,種種挑戰,亟待克服。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