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罹癌老翁嗆醫「乾脆死一死」竟是這原因⋯他從病人身上學會的生死課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08.18 09:00


癌末病人時常出現悲傷、憤怒、沮喪、恐懼等心情,進而對醫療人員、親友口出惡言,然而尖銳言語的背後,可能隱藏末期病人心底最深處的不安。安寧心理師王映之於《無憾的道別》一書中,分享末期病人的故事,讓讀者透過她的視野觀看疾病與死亡迫近下,人性顯露出的真、善、美。以下為原書摘文:


阿爸ㄟ青春夢

某天,我去看一個60出頭歲的男病人。進病房前,我聽說他是個脾氣很大、態度很差的病人,心情不好就把:「乾脆來死一死啦!」放在嘴邊,然後在醫生查房時對醫生嗆聲:「啊不會開刀就說啊⋯⋯」這種沒禮貌的態度惹毛了一向脾氣很好的主治醫師。

其實,看了那麼多病人之後,聽到了這種交班內容,我不再像以往,要不跟著生氣,要不擔心待會兒進去病房會不會也被轟出來。我非常同情醫護同仁面對這種病人的難處,嘆了口氣,我跟護理師說:「唉,就是有這種病人,很喜歡把自己弄得很不討喜⋯⋯」同時也想傳遞一個訊息是,病人的表達方式確實不討喜,但有沒有可能是什麼原因讓他會選擇用這樣破壞關係的方式,做如此激烈的表達呢?凡事情有可原,病人的壞脾氣也有它的源頭。

護理師聽了我的回應,也軟下了口氣說:「也是啦,但他常常說要死的,不知道是真的假的,聽了真讓人擔心⋯⋯」我給護理師一個笑容,先讓她心安,也告訴她:「我知道了。我先去看看他吧!」

先安頓護理師的心情,也是我在醫療現場的心理工作之一。希望在良好的醫病及護病互動下,病人也能獲得最佳的就醫經驗。有趣的是,看完病人踏出病房時,腦海中突然響起了一首好久不曾想起的台語老歌〈純情青春夢〉,而且是「音樂磁場」翻唱的那個版本。

「阮也有每天等 只怕等來的是絕望,
想來想去 抹凍辜負著青春夢 青春夢,
不是阮不肯等 時代已經不同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歌詞的內容跟病人的故事內容不完全搭得上邊,但演唱者孫建仁用男性的聲音,唱出這首以現代女性思維在情感追求與抉擇上的兩難,讓我連結到這個病人的兩難。眼前的這位男性,是這個家的經濟支柱,也是孩子、妻子的照顧者。他在求醫治療和照顧家庭的分身乏術中,出現了兩難,一直沒有辦法如期進行手術,則讓他相當焦急。

延伸閱讀:
他日夜拼命工作還債,竟把孩子未來賭進去?一名計程車司機的人生啟示

探視後,走出病房。他在我心底的形象已經不再只是個男病人,而是一位為孩子將來擔憂的父親、放不下太太的丈夫,以及懷有環島夢的男人。若能多花一點心思,了解彼此在溝通中顯現的情緒、脾氣背後的「脈絡性」因素,就可以提供雙方一種更具同理心 的理解。

去看他的時間剛巧是接近中午,他坐在床邊吃飯。便當是他在醫院巷口自助餐夾的飯菜,裡頭有菜、有肉,還有一大尾魚。心忖著,這樣夾菜大概花了他不少錢吧⋯⋯他剛剛才告訴我,家裡只有他在工作賺錢養家,不曉得病中必須暫停工作的他,金錢上的用度是怎麼安排的?

正當我在好奇,他說著說著就說到,前兩天發脾氣,是因為他好生氣,氣自己的身體沒有抵抗力,怎麼每當到了即將可以去開刀的當口,身體就莫名的發燒,需要先用抗生素治療,暫緩開刀。以至於從診斷到現在,已經有多次因為這樣的「空轉」,磨耗了許多時光,但終究沒有辦法進行手術及後續治療的安排。

就長在面頰上的腫瘤,一天天的長大、腫痛,都彷彿是個警訊,加深了癌症對他的威脅,害怕不趕快開刀切除,會不會就來不及了⋯⋯?

延伸閱讀:
八旬老翁患重病竟掛「兒科」?醫曝「感人真相」看診從不只有治療



醫病關係也是種人際關係

確實是有些對醫療的認知落差存在他心中。誤以為,只要在開刀前用普拿疼退燒,不要發燒就好了嗎?為什麼醫師不願意這麼做呢?帶著鑽牛角尖的想法,負面情緒如骨牌一般,推倒他的理智,開始怨天尤人怪醫師。

病人的個性,還有他在面對壓力下的回應風格,若都是這種被動式攻擊(passive aggressive)式的語言,當然會惹毛已經為他想盡辦法、盡心盡力的醫護人員。先不論醫療上的認知落差怎麼溝通、處理,一個男人,從一家之主變成手無寸鐵般的無助,一種「情何以堪」的心情,讓他顧不得分際地發了頓脾氣。

醫病關係也是種人際關係,然而醫病關係不是個允許不開心就分道揚鑣的草率關係。在需要「醫療長跑」的重大疾病裡,醫師往往就是這個被病人和家屬期待能治癒和幫助的權威角色,醫病關係很容易在病人心理發展成一種依附關係。

在病中身心脆弱的狀態下,在心理上很容易對著象徵著醫治、照顧能力的醫者,產生更大的依賴,並賦予更高的期待。在多次天不從人願的失落中,最後倒楣的往往是那個背負原罪的醫者,成為病人口中不負責任、不用心的那個「壞人」了。

把對病人評價式的觀感放一邊,心理師走進病房,也是在為了病人與醫療團隊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雙邊橋梁。他連珠炮的抱怨,在情緒的承接中漸漸緩和了下來。等聽完他的抱怨,我回問了他:「你說你都在白白等待,難道在這當中,醫生什麼事都沒為你做嗎?」

思考間,病人的眼神好像從過去來到了現在。我猜他回想到了這段期間,讓他覺得空轉的等待,並不是醫生刻意造成的;甚至為了鼓勵他,也預備他下一次可以順利開刀,醫師更是給足了最大的誠意。

病人說:「有啦,吳醫師有跟我說:『不管如何,我都空出了時間,並且安排了刀房,希望你後天能順利開刀!』」此時此刻,他的眼睛裡有了光彩。而他確實也不是個只懂抱怨而無所作為的人,他在情緒風暴過去後,願意努力振作。

他指著便當,告訴我:「你有看到這尾魚嗎?」嗯,就是我剛剛第一眼在他便當裡看到的。他自言自語般地繼續說著,「這一個便當不便宜捏,可是不吃營養一點,怎麼增加抵抗力,到時候後天要開刀又發燒,怎麼辦?沒辦法啊,我就是要努力吃,讓自己勇壯起來。一定要開刀啊,不然我孩子、老婆還靠我養咧⋯⋯」

離開前,我握了他的手,幫他加油打氣:「希望我下個禮拜看你時,你已經順利開完刀嘍!」
他沒直接回應我的問題,而是告訴我他的夢想。他說:「不論這個病會走到什麼結局,我會這麼努力想治療,也是想完成我年輕時的夢想。結婚、生子之後,沒真正休息過一天。生了病,也才有時間為自己多想一點。如果有一天,希望身體穩定點,可以放下手邊的工作,到台灣各地走一走,為自己過一點日子⋯⋯」

所有的情緒背後都有個可被理解的原因,所有的苦難背後,也都有個祝福。不論這個男人到最後是否能完成「阿爸ㄟ青春夢」。這個病,甚或也逼著他有一個生命上的停頓,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不再只是為家人而生活,而是珍惜日子的寶貴,讓生活事項的待辦順位重新洗牌,為自己,多留一點時間。

【心理師的呢喃】

身為心理師,對於情緒的自然與展現抱持著正向的態度,然而想提醒癌友的是,「情緒變化」與「情緒化」是不同的!當情緒起伏過大,反而會成為人際間溝通的絆腳石。醫病關係的好壞,是癌症治療過程中影響就醫感受的重要經驗。留心造成自己情緒變化的原因,就可以大幅避免因為情緒化而造成的溝通誤會喔!

(本文摘自/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寶瓶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