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低成本醫材傾台》醫師調查:7成坦言「使用中國品牌耗材」1成出問題

優活健康資訊網/林筱庭 2023.08.18 11:00


日前《優活健康網》針對台灣進口中國品牌醫材進行千人大調查,發現4成民眾不知健保給付的醫療器材中包含許多中國品牌產品,當進一步詢問,「面對醫療選擇時,如果知道是中國品牌的醫療器材,使用時你是否會感到擔憂?」則有高達8成民眾表達擔憂。為此,《優活健康網》再度進行一份「全台各大醫院外科醫師匿名調查」,希望能一窺醫療現場實際情形。



醫療器材零零總總,但我們發現,隨著健保醫材制度的調整,有越來越多低價成本醫療器材進入台灣。《優活健康網》希望能更進一步瞭解醫療現況,我們決定到醫療現場直接詢問醫師看法。不少醫師受訪時表明話題敏感,多半不願具名,卻又認為這是廣泛性問題。因此我們轉而委託民調機構,以實地訪查、一對一面訪填答方式,針對全台北中南各大醫院、以較常開刀手術的科別醫師做了匿名調查,總共訪談208人,詢問以下問題:

  1. 近期開放中國品牌耗材進口,對於臨床使用上會對品質感到堪憂?
  2. 是否曾經遇過因耗材使用中國品牌品質不佳,造成手術狀況不斷?
  3. 你支持主動公開透明資訊載明(說明)耗材來源讓民眾知曉嗎?

扣除拒訪者,匿名調查實際完成了120位醫師訪談,科別包含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心臟外科、肝膽外科、乳房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外科、神經外科、胸腔外科、骨科及婦產科,其中涵蓋70位主治醫師、44位科別主任、1位副教授及5位教授。

延伸閱讀:
【千人大調查】中國醫療器材傾台打價格戰,4成民眾不知健保有給付

調查中發現,約有71%醫師表示對於中國品牌進口耗材用於臨床使用時的品質確實會感到憂心。受訪醫師中,有13%的人因使用中國品牌耗材造成手術狀況不斷,57%有使用過中國品牌耗材沒遇過問題,30%沒有使用過。當我們問到醫師是否支持公開說明耗材來源時,則有79%的醫師表達贊成、8%沒意見、13%醫師反對。

曾因中國品牌耗材造成手術問題




調查中不少醫師表明,醫材經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把關,基本上就不需對品質感到堪憂,認為由政府控管、醫院決定採購醫材,醫師端在使用時不需要再擔心,醫材品質責任應在政府,「只要是食藥署核准的,就不會對品質感到堪憂。」「只要合乎食藥署進口標準,在品質上就會有所把關。」「衛福部應把關嚴謹,核准就是品質認證。」

但也有部分醫師持相反意見,「曾看到病人以前在中國做骨科手術時,使用的釘子在體內生鏽了。」「中國的東西很爭議。」「如果耗材是放在身體內的,比較會擔憂,醫療產品的品質要比食品更嚴格。」「不只是中國品牌,台灣品牌有時也會(出問題),是華人問題想降低成本而造成的問題。」

延伸閱讀:
低成本醫療器材傾台打價格戰!專家警告:下一波恐釀「缺醫材潮」



醫材品牌恐會影響術後風險

對此,我們採訪了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他以心臟外科最常見的心肺血管繞道術耗材導管來解釋,雖然政府把關有一定品質保證,但不同品牌、製造產地還是會有一點使用差別,「若是大廠牌的導管,患者血液裡頭則較不易凝固,也較少有殘留原料碎屑,這些都會影響術後再次發生心臟病變或中風的風險。」

李紹榕認為,台灣醫療保健佔GDP比重,不到OECD國家的一半,醫療品質早已跟先進國家愈拉愈遠,再加上健保總額制度的箝制下,核刪、點值稀釋、攤扣補赤字、門診減量⋯等使得醫院收入變少,自然只好另尋他法;在與醫材廠商採購議價,自然會漸漸傾向進價成本較為低廉的產品,以取得與健保支付中間的價差。

根據台灣醫療器材的進出口統計,中國醫材進口台灣的比重,近幾年來早已隨著進口總額不斷攀升。2016年中國進口額為1.5億美元,佔總體進口量的7.6%,位居美國、德國、日本之後;到2020年,中國進口額成長至2.6億美元,已成為第2大進口國,佔總體進口量的10.3%。

「這是醫院為求生存,只好降低成本的長期結果,是漸進式發生的。」中國進口比重逐年增加,李紹榕擔心,民眾最常接觸到的醫材如手套、紗布、棉球等,這些雖然無直接造成生命危害,「但健保繼續苛扣下去,若我是經營者為求生存,一定會去採購低成本醫材,未來就不只限於普通耗材了,很可能連人工心臟瓣膜或是血管支架都是如此。」

李紹榕呼籲政府,不應只求齊頭式平等,近年健保署價格折扣政策,也使得部分歐美大廠牌醫材逐漸退出台灣市場,「若真的管價格,那就要向中國那樣,傾國家力道扶植產業,讓台灣廠商有國際競爭力,而不是一直去跟廠商砍價,未來只會更缺藥、缺耗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