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歲多的維惟 (化名) 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搔癢難耐,不只抓破皮流血,甚至引發傷口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的情況,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與生活作息。而稚嫩皮膚上布滿新舊傷痕,也讓人看了好心疼。
維惟到診時,全身超過 6 成的皮膚紅腫、脫屑,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只剩下不到 1 成的患處在搔癢驟減後,輔以確切的皮膚照護,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收治個案的雙和醫院小兒部過敏氣喘免疫科專科主治醫師呂孟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帶來的搔癢不適,讓孩子無法充分休息導致疲勞,也讓幼童情緒頻頻失控,連帶讓照顧的家長也心力交瘁。
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有關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患之一,最早有可能在 2 至 6 個月大時發生,約占小兒人口總數的 10% 左右。與遺傳習習相關,可從其家族史發現,也較容易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共同存在。
「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而嬰幼兒的皮膚較為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之情況,長期下來易引發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灶,嚴重的話,將導致皮膚功能的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或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的皮膚感染。
急性期如何避免孩子搔抓
呂孟哲建議,當發作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在照護上,盡量避免悶熱、流汗,保持乾燥、通風與涼爽的環境對抑制發作有相當幫助。此外,皮膚也得注意保濕,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發炎情況將更惡化。
他進一步說明,在使用藥物的部分,目前大多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對策,但家長們多會關心長期用藥對幼童造成的後遺症,像是過多的類固醇暴露,對肝、腎等造成負擔,或影響生長發育,變胖、長不高、皮膚萎縮變薄等。
呂孟哲提到,除上述藥物外,也可考慮生物製劑,在不傷及其他免疫系統的情況下,準確抑制發炎反應,是目前療效良好且副作用較低的選擇。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