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敘利亞難民學習華語文 臺師大、慈大及慈濟發表成效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慈濟國際青年會攜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慈濟大學2023年推出「滿納海的承諾」- 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招募18-35歲青年運用創新的華語教學平台與遠距教學配套,陪伴敘利亞難民學生線上學習華語,以期能增進外語能力,拓展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藉由跨國的遠距教學,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敘利亞難民學生打造便利及高效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掌握實用的華語文技能。
「滿納海」(Menahal)的阿拉伯語意思是「沙漠中的泉源」,也象徵為戰火下的孩童帶來希望。2011年敘利亞發生內戰,造成560萬位難民流離失所、三分之一的學校被摧毀,90萬名孩童失學,為了幫助失學敘利亞難民不再因生計成為童工,慈濟基金會在2015年1月於土耳其成立「滿納海國際學校」,致力於為失學的敘利亞難民孩童,提供在異鄉重新受教育的機會,並同時照顧在地八千多戶的難民家庭。
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於2023年2月5日展開第一階段培訓課程,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及胡翠君教授,運用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研發成果,規劃執行華語文師資培訓課程。經由三個月共36小時的課程,包含華語文教材教法、遠距教學與班級管理原則、華語文教學與多媒體科技應用、跨文化教學設計原則等,以及教學實務培訓後,已於2023年3月開始,為期一年,為13至18歲的敘利亞學生,每週提供2小時線上華語伴學。
8月13日上午在慈濟中正靜思堂,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青發署國際組吳正煌組長、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臺師大教育學院胡翠君助理教授(計畫主持人)、慈濟大學何縕琪副校長、資深慈濟志工謝景貴及多位慈濟志工,聆聽這群「大學伴」們教學及陪伴的心路歷程,宋曜廷副校長特地頒發結訓證書,同時透過視訊連線位於土耳其的資深慈濟志工胡光中及周如意,交流分享這段感人的教育心得。
遠距學習最大的困難除了距離與隔閡而產生的班級管理和學習動機問題外,也缺乏師生面對面互動特有的情感交流與認同。為了進一步加深大學伴與小學伴之間的互動及情感連結,並促進文化交流,在慈濟基金會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支持下,15位來自各行各業具不同身分背景的臺灣大學伴團隊,於2023年7月27日至8月6日前往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進行跨文化交流以及面對面的華語文的教學。
其中,包含敘利亞家庭訪問、交流與對話、臺灣飲食認識、介紹當今AI發展的相關應用及實作、生活會話及自我介紹等,真實體會海外華語教學與難民生活的樣貌。而小學伴也因為大學伴的到來,有了親身與自己長時間在螢幕互動的大哥哥大姐姐朝夕相處的機會。這樣的互動,也讓小學伴更加體會到大學伴的關心和愛心;大學伴也成為小學伴認同的角色楷模,「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許在小學伴心中油然而生,希望未來也能像大學伴一樣有所成就且貢獻社會。
有多位小學伴提到,他們學習華文的最重要目標,就是有機會去瞭解:關心和協助他們的臺灣和慈濟,到底是何種樣貌。也有不少小學伴表示未來以成為慈濟人為志向,因體會而珍惜,因付出而成長。
參與本次土耳其滿納海學校交流與授課的大學伴陳靜表示,學會了珍惜現有的資源,明白到許多地方的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生活,卻依然樂觀面對,「回到家鄉後,我帶著滿滿的感激和啟發,繼續投入志願服務,並與身邊的朋友分享我的經驗,期望能夠鼓勵更多人加入國際志工的行列」。
此次土耳其人文交流與華語文教學營隊,不僅讓大學伴能夠感同身受小學伴的實際處境,無論是身為難民的身分,還是在異鄉學習的困境,都能為接下來持續進行的線上華語教學,提供更適切的教學策略,也期許能夠讓敘利亞學生能夠更加嫻熟地掌握華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