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生病時,病痛大多顯而易見,但「大腦生病」的精神障礙者,外人無法理解,也因此社會容易對精神疾病患者,貼上標籤,加上精神疾病種類多元、病因複雜,不僅民眾難以判斷自己是否生病了,醫師如果以問診主觀判斷病情,也容易造成誤診,就有醫院透過紅外光腦光譜儀,觀察腦波變化判斷病況,減少診斷誤差。 歡迎光臨來到三省堂。 展開手臂,熱情招呼顧客,罹患強迫症和憂鬱症,超過20年的阿強,因精神病情加劇,大約1年前接受大腦治療。 精神疾病者 阿強(化名):「當我憂鬱的時候,我會變成是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事 或者是說,什麼事情即使有、有想要做的意念,可是就是沒有力量跨出去。」 那我這邊如果書拿出來,這邊還會有空間,那這裡的書也可以移一下。 和阿強一樣,康復階段,來到臺東康復之友協會,旗下書店打工的會員,大概5位,在顧客眼裡,看不出會員們有什麼特別,更別說覺得可怕、嚇人,反而因他們的故事,帶給顧客新的人生觀。 顧客 高馨儀:「這邊的店員跟會員們,他也讓我們有一個觀念,就是說在壓力的生活,如果我們需要找人談一談,那他這邊也可以有人跟我們聊聊天,不要把精神上的壓力的這種,需要溝通跟釋放,好像看得說,它是一個多麼嚴重的事情。」 顧客 楊麗珍:「因為可能我也不會清楚,是學員或不是學員,我只是會感覺說,好像大家進來都是客人,都是這裡的消費者呀。」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機會認識以及理解精神疾病,患者遭到旁人排擠,甚至誤解為「不定時炸彈」,更是常有的事情,對於這樣的汙名,阿強有話想說。 精神疾病患者 阿強(化名):「比較可怕的事是因為,他們對精神疾病的不是那麼了解,這中間產生的恐懼,可以的話,就是能夠多一些同理跟包容,那我覺得這個中間的衝突就會減少。」 醫師常以「大腦生病了」,來形容精神疾病,像是最常見的,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和強迫症等,都是位於大腦前方,掌管情緒、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功能低下造成,罹患精神疾病的原因也錯綜複雜,並非單一的病因,如遺傳、腦部受傷,環境以及心理因素等都有可能。 身心科醫師 周伯翰:「常常就包含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來、肩頸僵硬、常頭痛,失眠、沒有辦法睡覺,腸胃、食慾不好,或是有相關拉肚子、便祕,會有喉嚨異物感等等,或全身痠痛,這邊痛那邊痛,當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開始出現的時候,其實就代表你的身心,已經開始失去平衡了。」 不過精神疾病,較少像一般疾病,能以抽血、斷層掃描等方式檢查、判斷,也因此診斷結果經常遭到質疑。 1、2、3、4、5,1、2、3、4、5。 這台紅外光腦光譜儀,可以透過語言流暢度測驗,觀察前額葉腦波變化,測驗過程中,代表腦波的紅色線條,在前額葉功能正常下,會是不斷活動且平穩,而憂鬱症患者則會持續低下,另外思覺失調者,在測驗要結束前腦部才活化,目前這項技術準確率超過7成,可降低人為診斷的不一致性與失誤。 身心科醫師 周伯翰:「(精神疾病)人為的問診的方式,其實的準確率並沒有到那麼高,(但)大部分的精神科疾病就靠問診的,可能已經比很多內外科疾病高了,但是他們靠什麼來彌補這個東西,他們就靠心電圖、運動心電圖,他們有一些客觀的檢查,抽血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精神疾病就醫人數,從2017年的248萬多人,到2021年一口氣攀升到超過272萬人,以臺灣2300萬人口換算,相當於約每8人當中,就有一人受精神問題困擾,儘管並不罕見,不過醫師也坦言,多數病人要等到情況較危急,才上門求醫,凸顯國人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並不多,或許多點認識,就能少點汙名和恐懼,也有機會早點接受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