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桃園水務局推動水資中心轉型 來場生態文化之旅

桃園電子報/記者邱怡芳 2023.08.08 09:32

桃園市水務局積極推動水資源回收中心轉型蛻變,以環境保護及自然永續為主軸,積極創造教育價值,也賦予不同的任務及願景,大溪水資中心親近自然的無邊界場域,文青水資中心能躺在草地看星星、更能啜飲咖啡賞夜景,桃北水資中心呼應永續發展的智慧低碳園區,逐步潛移默化民眾心理對水資中心的印象,趁暑假見識一下不同以往的水資中心。

 

大溪水資中心及月眉人工濕地。圖:水務局提供

水務局表示,除了賦予水資中心教育功能外,更落實水資源回收再利用之具體實踐,桃北水資中心再生水第一期計畫刻正執行,文青水資中心也緊隨在後,更在楊梅水資中心全國首創推動水資中心放流水供農業灌溉利用的示範計畫,在在都用實際的行動實踐水循環利用,透過水資中心作為都市小水庫穩定用水。另為呼應國家淨零碳排路徑政策,率全國之先推動龜山水資中心轉型能資源中心,與永豐餘集團旗下豐川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預計投入1.78億發展沼氣發電轉廢為能,將污泥轉成綠電,將引領全國水資中心創造綠電新藍海。

 

以「桃花源記」為主題的桃園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圖:水務局提供

水務局提及,大溪水資中心每日可處理5000噸民生污水,妥善保護大溪都市計畫區及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的水環境。暑假期間全面開放參訪,三五好友假日不知去哪走走,就安排一日大溪生態文化之旅,作為大溪老街、月眉濕地、山豬湖園區及中庄吊橋等知名景點的中繼站,炎炎日頭下來到靜謐的大溪水資中心,走走廠內的環場水道消消暑氣,遠眺月眉溼地及成排落羽松作為背景,拍下幾張水邊意象,也沿著指標打開大溪水資中心的神秘面紗,若想成為「巷子內」的水資中心小尖兵,更是要趕緊預約水資中心環境教育課程「探索藍金工廠-下水道」、「水中微生物的真面目」及「層層過濾-齊心合力」等課程,若覺得意猶未盡,歡迎嘗試今年8月甫推出的全新課程「濕地牌天然淨水器」、「月眉濕地的不速之客」和「月眉濕樂園」,相機飽飽、腦袋飽飽再來去老街吃飽飽。

 

文青水資中心美學策展「Next Water science gallery 流動的科學,不思議的水」。圖:水務局提供

水務局表示,桃園北區水資中心計畫於四期建設完成時每日可處理20萬噸污水,是國內數一數二大的水資中心,肩負桃園重要都市計畫區的民生污水處理任務。除此之外也是高鐵行經時難以忽視的「在地大鳥巢」,除特別好拍外也很好玩,以活潑有趣的課程設計「神奇水醫院」、「水的守護天使」及「預見新桃園」等任務,翻轉學員對污水廠的既定印象,對來訪學生、民眾或專業領域人士分別優質的環境教育課程及綠色旅遊體驗,體驗以「桃花源記」為主題,山、林、水、瀑為元素打造出16公頃親水公園型態的污水廠魅力;更呼應國家政策推動再生水廠建置,串聯原有意象外,規劃生態浮島公園及低衝擊開發景觀,結合「環保」及「再生」概念創造在地特殊地景外,同時規劃增設回收水智慧農業、太陽能板、藝術公園等節能減碳措施,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希望能打造國內首座智慧低碳園區,將成為未來鄰近國門之都的重要指標。

 

水務局指出,文青水園水資中心日處理量已達4000噸民生污水,妥善守護林口機捷A7站地區之水環境,其中純白色簡潔圓弧建築,加上「莫比斯環」景觀公園設計,不僅能看到101夜景,戶外綠地草皮也很適合放風遛小孩,被譽為全台最美的水資中心,更將運行中水資中心,透過展覽轉譯理性的污水處理專業,邀請民眾進入其中,整體展場規劃以Science Gallery為概念,將水科學與美學結合展覽,希望潛移默化從心給予不同的觀感,此創舉獲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德國ICONIC設計獎、2023德國iF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美國MUSE設計獎等國際設計大獎肯定;除此之外也是世界第一座在污水處理廠內營運的咖啡廳,「黑水咖啡廳」位在管理中心2樓內,店內除了販售咖啡、甜點、簡餐、輕食外,同時提供遊客DIY蛋糕等,並成功連結周邊社區在地情感,創造在地經濟,而獨特的弧形建築設計風格搭配無邊際視野,假日總是人潮熱鬧,吸引各類型網紅前來打卡拍照。

 

水務局表示,市府積極推動水資中心環境教育概念及創造多元價值,以創新、多元、永續、共生為主軸,結合「綠色環保」、「循環經濟」、「關懷社區」等方向,展現污水下水道設施之重要性及環境保育之意涵,也逐步轉型讓污水廠華麗轉身,將過往作為鄰避設施轉化成大家歡迎的必鄰設施,另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淨零碳排路徑,讓傳統的操作模式能資源化及資訊化創新,並佐以美學當作佐料,讓水資中心不再只是水資中心,亦獲得內政部營建署年度評鑑中脫穎而出,榮獲「用戶接管戶數顯著績效且於能資源再生利用及創新作為」特別獎,暑假期間快來見識桃園市這些隱藏在都市裡默默幫我們淨水保護環境的無名英雄,體驗有趣又特別的「水meet桃網美行程」。

 

本篇文章轉載自 桃園電子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