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8月11日即將正式登場,這場全球首次以客家族群文化,為主題的博覽會,以「Travel to Tomorrow 天光日个客家」,做為主軸,各館結合科技,展出客家歷史、藝術和生活等多元面向,引領參與者了解客家,66天的展期中如何維持熱度,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將是一大考驗。 世界客家博覽會即將開展,這場象徵客家充滿希望,大步向前行的展覽活動,內容「包山、包海、包農業、包科技」,將客家的無限可能都包含在裡面,但開展後要如何維持「新鮮感」,讓人一來再來,回去之後更忘不了客家內容意涵,則是執行單位要思考的重點。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教授 王保鍵:「要怎樣來加強這行銷的強度,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客家博覽會也是很重要的,同時要期盼這個世界客家博覽會,要強調客家的主體性,宣揚客家的源流、歷史、文化,還有客家人的故事,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客家,才能真正達到這個政策的效果。」 為了能讓民眾留下深刻印象,主辦單位客委會與桃園市政府,更是經過一連串腦力激盪,除了展館設施安排之外,更嘗試與周邊地區以及社區合作,設計一系列行程,讓國內外遊客,都能實際體驗臺灣客家文化。 世客博發言人 陳曉卿:「要怎麼樣辦這好的活動,活動呢有很多很重要的,就是人的問題,還有錢的問題,要怎麼讓大家做到,這活動做到圓滿,因為人很多,有世界各個國家的人,還有臺灣的人,要怎麼讓給世界的客家人,世界的旅(客)外國人,來看到這客家文化,還要邀請他們來,要怎樣他們有興趣來到這臺灣來玩,是我們最主要要打拚的目標。」 全世界第一次以客家為主的博覽會,8月11日到10月15日,為期66天,主辦單位也預估,參觀人數可達6百萬以上人次,整體活動,預計帶動經濟消費約20億元,期許透過客家文化,再次讓世界看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