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807 14:59:49)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漫畫家狼七與蓋亞文化攜手合作出版「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月亮的名字》,8月6日在史前館辦理新書發表會。漫畫家狼七進行田調與大量研究取材,腳本與排灣族語亦經由史前館專業監修。這是繼漫畫家曾耀慶的《玦:孿生》之後,史前館與蓋亞文化合作的第二本文史轉譯漫畫,同時獲得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歌手阿爆(阿仍仍)、漫畫家AKRU、漢寶包等真摯推薦。
史前館指出,2017年時任文化部長的鄭麗君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希望對臺灣藝術史進行多元複數藝術觀點的重新研究、詮釋與推廣。史前館因而開始執行原住民藝術購藏與特展計畫,同時也希望透過大眾化的方式轉譯,讓1990年代(含之前)在藝術史中相對較邊緣化的原住民藝術得以重新被看見,依此續規劃了「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出版計畫。
2023年6月,史前館重新開幕並推出「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7月底出版與蓋亞文化合作的《月亮的名字》漫畫。史前館策展人盧梅芬研究員指出,特展中的子展區「你的名字?『被發現』的佳興部落雕刻師」重新梳理佳興部落雕刻的歷史,漫畫亦取材自佳興部落雕刻師「被發現」的過程,呈現博物館學科分類的轉變、博物館與原住民關係的轉變,以及原住民的身分追尋。1990年之前,無論人類學、工藝與美術等領域的木雕研究,主要著重在「族群」藝術、較少強調製作者,使許多作品的作者成為「無名者」(anonymity)。例如,佳興部落有些作品已被一些博物館典藏,然而過去人類學博物館的典藏品登錄資料卻沒有製作者、創作時間等資料,主要僅標示族群與採集地。經過近20年的研究梳理,無名者不再是無名者,他們的名字終於清楚地進入公共視野,美術界也重新認識原住民藝術,以重新定義臺灣文化的重要歷史轉折,同時回應了「藝術指路」與「身份追尋」兩個重要的當代議題。
《月亮的名字》是漫畫家狼七第二部文史轉譯漫畫,狼七坦言,不論是「藝術指路」或原住民與其藝術創作,對他來說都十分陌生遙遠。但經過取材與資料閱讀、撥開層層的學術包裝後,會發現它要追求的其實是非常普世的價值:「想知道自己是誰、想找回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歸屬的地方。」狼七說,史前館漫畫出版計畫裡的主旨「讓博物館中的無名者,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也是最初在面對這個陌生題材時繫住他的風箏線。「把名字還給他們」是個非常動人的命題。 史前館負責作品的企劃與監修,希望藉此探討「藝術指路」與「身分追尋」等主題,將博物館的使命延伸到探討當代的議題。特展「我是誰?」與漫畫《月亮的名字》亦是讓無名者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的一種方式,通過重新詮釋原住民藝術,呈現出臺灣藝術史中的多元性與複雜性。史前館期待透過漫畫載體,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人性的故事,進而促使更多觀眾進入博物館,讓曾經的「無名者」,清楚且精彩的進入公共視野。
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之總體計畫目標與精神,包括對臺灣藝術史進行當代多元複數藝術觀點的重新研究、詮釋與推廣。此重要政策,有助於邊緣的藝術史研究在遲滯多年後得以重新被重視。「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爬梳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原住民透過藝術創作探詢或重建身分認同;以及本土化脈絡下,美術界又如何重新認識原住民藝術,為臺灣藝術史留下彌足珍貴的一塊拼圖。該特展於史前館第一、二特展室展出至113年2月18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