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科技社會觀》政府介入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之道

優傳媒/ 2023.08.04 06:48

在智能經濟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産業轉型必須隨著全球發展趨勢而動態演化,不管從理論面或實務面來看,掌握技術及資訊獨特性、衍生性的獨特優勢是致勝關鍵,唯以「技術專業化、産品客製化」為策略基礎。(圖/取自網路)

 

作者/徐作聖(陽明交通科管所大學 退休教授)

 

在地緣政治及産業趨勢的雙從影響下,政府介入產業發展已成為全球各國持續發展的策略手段,其中政府介入的機制也由傳統的輔導、津貼、投資、公共採購等微觀公共政策,轉化成貿易干預/管制、發展特别產業鏈群聚、直接介入科技研發、主導市場機制等宏觀的技術及經濟政策。

 

事實上,包括崇尚自由市場的美國也改弦易轍改變了政府介入的準則,另外還有大陸推動的「鏈長制」及台灣近七年來政府所主導的「國家隊計劃」。雖然後兩者在策略面及執行面仍存在相當的差異性,但真正重點及目標卻都是產業創新的思維,「鏈長制」聚焦於產業鏈的「系統」發展及群聚,而「國家隊」講求的則是特定產業技術「點」的轉型與發展。

 

自從2020年台灣行政院提出許多的國家隊「們」,包括口罩國家隊、生技國家隊、半導體産學國家隊、量子技術國家隊、太空產業國家隊、電動車國家隊等,最新版本的國家隊則多加注了在打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領域。現正逢選舉年,政府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國家隊,其投機、蹭預算、搞大內宣的心態一覽無遺!

 

臺灣所謂的產業國家隊實際上就是製造業的「技術創新」,並以此為基礎發展産業鏈重塑,以取代長期以來以供應鏈「單點」技術創新的垂直分工經營模式。事實上,「產業國家隊」的執行方案大都仍以「線性式」法人研發技轉、產學合作、孵化器/加速器等傳统科技研發手段,不但缺乏橫向、縱向系統整合的機制,也無「與時俱進」跨領域技術整合的創新思維,政府專業領導力不足,思維模式落後且缺乏實質策略目標,顯得保守而無能。

 

大陸「鏈長制」是區域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化策略, 2017年首次出現在湖南长沙,由地方政府用「看得見的手」推動「看不見的手」的一種新型制度創新,其目標是打造優質完善的「區域性產業鏈」,並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在大陸各地方廣泛推廣。

(圖/取自網路)

「鏈長制」是由政府主導(政府鏈長)、企業治理(企業鏈主)的模式,産官合作實現地方特色的企圖明顯。鏈長制是一項高度專業化、跨領域、客製化的知識服務,除了必須「因地制宜」精算/管理產業鏈各個區塊的銜接與專業知識/技術的整合外,鏈長與鏈主無縫接軌的溝通與協調、企業價值鏈與產業鏈互動/整合中介平台、產業鏈中各個區塊間的介面管理、鏈長制系統整合與領導力的實踐工作。

 

「鏈長制」實施多年,但因地方資源及特色分佈不均,「官本位」的社會體系缺乏專業領導力的挹注,比較成功的案例多集中在東部及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顯示了地方産業資源整合不易、資訊流通困難的的狀况,有待進一步的改善。另外,跨領域技術及知識整合也有認知上的困難。

 

不論是「國家隊」與「鏈長制」,兩者目前的策略思維都是基於傳統經濟學中錢德勒(Chandlerian Economics)的模式,也就是Web1.0資本主義運行的線性思維,強調技術、市場、治理的經營法則,是傳统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模式的延伸,但不足以滿足在快速變遷智能體系中的政策需求。

 

「國家隊」或「鏈長制」都存在調整及改善的空間,「國家隊」的弱點在以特別科技創新「點」的角度來推動整體産業鏈轉型,其中系統性思考、融合智能技術、科技創新强化力道、領導力等條件均顯不足。另外,從供應鏈「管理」及科技創新轉化成為產業鏈「治理」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産業鏈中各區塊間的無縫銜接及標準化專業知識的彙整。

 

「鏈長制」的目標在創造區域産業群聚及産業鏈重塑,其中也有忽視智能網路可能帶來資訊/産業共生及結構轉型等衝襲的疑慮,但核心問題仍在於產業鏈與企業價值鏈互生/互動的演化機制、企業/産業仲介平臺的運作、資源分配及因地制宜策略的落實。

(圖/取自網路)

在智能經濟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産業轉型必須隨著全球發展趨勢而動態演化,而政府介入的功能應在於系統性、結構性建構「與時俱進」的政策工具、強化獨特優勢、善用數位匯流的格局、落實動態科技創新及產業鏈的綜效,如此才能真正實踐智能時代「因地制宜」、「多元化」、「韌性經營」為主軸的産業轉型。不管從理論面或實務面來看,掌握技術及資訊獨特性、衍生性的獨特優勢是致勝關鍵,唯以「技術專業化、産品客製化」為策略基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徐作聖,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應用化學所、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eMBA。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2010年獲選為「國科會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獎」,至今迄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法評選委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