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不存在誰模仿誰,誰抄襲誰,為什麼會出現相同的情景呢?這要從文學的本質說起。
文學是什麼呢?作家和學者們一致認為真正的文學是描寫人生,描寫人性的,“文學是人學”,無論時代社會怎麼變遷,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不論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人性始終都是相通的,偉大的文學作品都對人性有深刻的認識,對人生有不一樣的領悟。這就是文學的共性。
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揚善扼惡一直是世界文學作品中的描寫主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也總是提倡善良和報恩,不要說中國千百年的儒家教育是這樣,就是西方的文明教育也是這樣。
美國斯坦福大學擁有的資產屬於世界大學中最大的之一,占地面積35平方公里,是美國面積第二大的大學。在這裏產生了81位諾貝爾獎,7位菲爾茲獎,27位圖靈獎,4位普利策獎,139枚奧運金牌(全美第二)、73枚銀牌、58枚銅牌。學校傑出的校友們建立了像惠普公司、雅虎、英偉達(Nvidia)、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等等全球知名的大企業。就是這樣一位大學的校長說,斯坦福在每年招生時,最看重的品德就是善意和對他人的關心,因為這些能力決定了孩子作為斯坦福大學的學生以及世界公民的成功。他們認為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學會感恩,保持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
在網路上看到一位作者說:“人”是文學藝術的根本,因此也是文學之世界性的根本。這種被稱作“人的文學”的世界文學中,“不管時代與民族的歧異,人類的最崇高的情思,卻竟是能夠互相瞭解的。在文學作品上,是沒有‘人種’與 ‘時代’的隔膜的。”。
正因為如此,中國有魯迅的《狂人日記》,俄國有果戈裏的狂人,德國有尼采筆下的超人;中國有《鎖麟囊》英國有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中的鄧蒂斯報恩,正因為如此,莎士比亞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正因為如此,這才是千百年前不同地域的作品依舊能夠打動現代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文學的真善美是作家進行創作的價值追求。所以在不同的國度,在不同的時間都會出現相似的情節也就不足為怪了。